咸丰品牌铝合金门窗厂家

理财规划 阅读 51 2024-12-10 19:07:49

文章目录:

1、古建筑倒卖灰色产业链调查:倒卖古宅“改头换面”跨省迁建“拆真造假”2、承乾宫将重现300多年前模样3、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古建筑倒卖灰色产业链调查:倒卖古宅“改头换面”跨省迁建“拆真造假”

来源:经济参考报

浙江商人吴某手里有一座神秘的木楼。

他亲口告诉记者,这是十余年前从古建筑大省山西拆回来的“省保”。这座楼原来在黄河边上,由于年久失修倒塌后,村支书拍着胸脯、担着风险卖给了他。运回浙江后,他们对这座楼进行了修复。因为要保守秘密,地名、楼名都不能透露。

吴某所说的真实性有待证实。在调研中,记者发现这个不知真假的“故事”背后牵扯出一条倒卖古建筑的灰色产业链。有人贩卖古建筑构件或整座古建筑,其中不乏受保护的文物古建、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通过“整容”改头换面,实现异地迁建、跨省流通,并从中牟取暴利。古建筑离开自己的出生地,变得支离破碎,四处流浪,历史信息丢失,文化传承被“造假”混淆,身份不明,乡愁难觅。

一村最多时百余户涉足“踩地皮”

谁给古建商供货?记者第一次从吴某嘴里知晓了“踩地皮”这个词。所谓“踩地皮”,是指村民搜集当地古建筑基本信息、报价等,转介给大买家赚取中间费。后来,也有村民自己低价买下,然后再倒卖给下游买家。

古建商前期主要依靠当地村民“踩地皮”来确定目标。

吴某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几个四五百人的微信群。群里很活跃,不断有“踩地皮”的人把古建筑或构件的照片、信息发到群里,问他要不要。

“‘踩地皮’的人来自五湖四海,跟我们长期打交道的不少于一万人吧。”吴某说:“‘踩地皮’很赚钱,一个人开上三轮车到处跑,看到有石墩买石墩,看到有砖拿砖,看到有瓦买瓦。”

说到“踩地皮”,吴某多次提到古建大省山西。他说自己在太原有一个收购古建筑构件的基地,占地100余亩,主要存放旧砖瓦。去年,他曾在山西万荣县住了一个月左右,专程收购古物。

吴某只是众多倒卖古建筑的商人之一,在这种商机的刺激下,有些村庄靠“踩地皮”致富。

记者来到万荣县某村,看到一块荒地上堆满各种石板,一排排尺寸各异的石狮子整齐排列。村后一片空地上临时搭建起一些待售的古建筑。这里以收购古建闻名业界。“最多时村里有100多户人家做这个生意。”一位村民说。

“踩地皮”时遇到产权清晰的古建筑最好办,但如果是集体拥有产权的古建就比较麻烦,有时需要“多方签字”才能买卖。交易完成后,古建拆装师傅在构件上做好标记,画下图,然后动手拆。大件的柱、梁,小件的斗拱、雀替,还有阶条石、垂带、踏跺、下碱等,以及相对完好的瓦片,拆下后,装上大卡车,运到存放地,再把房子搭建起来展示给买家。

村里一家古建工程公司的负责人李某从事古建买卖20多年,从一开始骑车走街串户收老物件,到收古家具,再到收购古民居,生意越做越大。他说:“来我这里买货的主要是东部沿海省份的古建公司,他们包到项目由我来供货,或者交给我直接做。”

由村民领路,记者以古建采购商身份探访了村里多个收购大户。部分农家变身仓库,古建构件满地摆。

走进一位李姓村民家中,记者看到院里以及四五个房间里都堆满了收来的古建筑构件,价格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另一个李姓村民家的后屋堆放着上百个收购来的斗拱,年份大多为清代早期。房主告诉记者,这些斗拱都是下乡收来的,“现在单个斗拱不卖,要的话200多个打包,13万元全部拿走。这里价值最高的一个斗拱有人出价4000元我都没舍得卖。”

记者调查发现,国保单位旁的古玩城里竟然也在暗地“踩地皮”。万荣县的李家大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古玩城位于李家大院旁。

记者通过企查查App检索“万荣李家大院、古玩”等关键词显示,这里有相关企业70多家。记者暗访了解到,这些古玩店中不乏买卖古建筑构件。一位在古玩城开店的老人带记者来到附近一户农家,房间里堆满老斗拱、老门扇等,明码标价,一对石狮子20万元,木雕华板从1万多元到3.5万元不等。老人的一位亲戚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从各地收购来的,装修公司和古建公司来买的最多。近年‘古建风’走红,这些老构件很抢手。”

被倒卖古建“改头换面”难辨认

“我们在原形基础上做了很多改动。本身是‘瘦’的,我把它变成‘胖子’,本身没有‘头发’,我把‘头发’给弄上去。”吴某告诉记者,收购来的古建筑经过加工“美容”,别人想查都查不出来。记者拿着一张“整容”后的木楼照片,根据他提及的信息,咨询原古建所在地的文物专家、古建摄影师等,大家均表示不知道有这样的楼。记者又对山西历史上曾经消失的楼进行查询,截至发稿仍未找到符合条件的楼。

在古建圈内,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有一些古建公司规模较大,其中三贤楼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在业界颇有知名度。记者调研了解到,光在东阳一地,该公司就有九处基地堆放从各地收购来的古建筑,占地300多亩,每年光场地租赁费就达几百万元。

吴某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之一。他表示,自己从事古建买卖16年,一共收了3000多套,这些年陆续卖了不少,目前库存还有1000多套。

记者实地探访了该公司位于东阳市上卢镇湖沧村和巍山镇怀鲁村、高大村的三处基地。每处基地都堆放着一座座木构古建及古建筑“零部件”,成捆的椽子用铁丝捆着,石柱、石板、石墩到处都是,它们或裸露或披着防雨布,凌乱地藏在“深闺”。

其中一处基地的看门人说,这些古建筑是从全国各地收购来的,以明清建筑为主,有戏台、花厅等。它们被临时搭建起来展示,柱子没有完全固定,整座建筑可拆卸运走。

42岁的吴某对自己的“发家史”记忆犹新。16年前,他曾花2万元购买了一套古建筑,修复后以20多万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刨去修复费,净赚约10万元。“这么漂亮的房子,价格这么便宜,我就动心了,觉得这个生意还是蛮好做的嘛。”

由于各地对待古建筑买卖的态度不同,吴某会选择去好买、量大的省份做生意。“安徽不好收,我们好几个地方拆了,都被他们截了回去。山西好收、东西多,石雕基本上都是山西的。”

经过十余年发展,吴某的公司从最初十余个工人发展到现在800多个。他培养了一批木匠,制作仿古产品、修复古建、给古建“整容”。“首先尺寸上要改良,高度要适合现代人,矮的增高、细的加粗、烂的修补上,要适合商业业态,大多跟原形差距很大,一般人认不出来。”他说。

记者了解到,被倒卖的古建筑会“变身”成私人宅邸、高端会所、艺术家工作室、茶楼等,为私人老板装点门面。业内人士称,一些国内外高端品牌酒店也热衷于用古建筑建造高端奢华酒店。

例如,全球知名度假酒店安缦酒店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都建有古建筑风格的酒店。上海养云安缦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的描述:林影湖畔十三座明清民居历经迁建,从(江西省)抚州细心搬来一砖一瓦,业已成为安缦中国第四家酒店不可或缺的风景线。记者拨打酒店订房电话查询,不少房间要提前三天预订,其中顶级房是一套明清时期的古宅私卧,一晚房费超过8万元。

“相比仿古建筑,有钱人更喜欢古建筑,是古董嘛。”吴某说,前些年为了生存,他们主要把古建筑卖给私人老板,近几年,他们开始跟一些地方政府合作,把大批古建筑留在某个地方,多数用于搞旅游。

部分地方政府也成“买家” 斥巨资造古城

多个古建商表示,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热衷打造古城、古街,有很多“大手笔”,但他们和地方政府合作得靠关系,有时会通过房地产项目“变现”。

吴某说,他的公司代建了安徽阜阳颍上的管仲老街等项目,他购买的不少古建筑和构件落户到了这里。当地政府想给城市增加文化底蕴,就让他们打造古建商业街等项目。

一些古建商称,地方政府投资文旅项目多是冲着“文化复兴”的政绩。目前,吴某正在给安徽滁州市全椒县打造太平古城项目,总规划1.8平方公里,总投资约38亿元,到2021年初建成开业。“根据协议,一期我要拿出200多套老房子,已有五六十套搬了过去。”

“我们有个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整条古街修复好,甚至开业。因为我们所有的菜、料都备齐了,只是炒炒的事。”吴某说。

有古建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要把一处240平方米的清代咸丰元年的四合院搬迁到外地重新搭建好,院子本身木架和石构件的费用70万元,加上砖瓦、水泥、白灰、混凝土等材料费每平方米约2000元,工人工钱每平方米2000元以及运费一万元,全部算下来大约167万元。

拿出古建筑、投入大本钱参与文旅项目,古建商如何盈利?有古建商透露,地方政府会通过定向招拍挂,让企业在当地拿到配套房地产开发项目作为“补偿”,并在地价上给予优惠、返还部分土地款。

以“全椒太平古城”项目为例,全椒土地市场数据查询显示,与该项目同时期,吴某持股的万众达控股(杭州)有限公司和全椒万众达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总价1.09亿元拿下了全椒县宗地编号2020-B-25至2020-B-30的六宗土地,其中两块商住用地楼面价每平方米为1020元、680元。记者查询了周边房地产项目,一些楼盘售价每平方米超过5000元。

非法获利刺激倒卖偷盗行为

记者在走访中遇到一座明代文物古建筑,看到四个柱础全部是新的,其中两个还被盗了两次。“没有办法,没人知道就被偷走了,老的柱础比这个新做的好太多。”一位村民不无遗憾地跟记者讲。

对于文物建筑,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

对于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

对于传统建筑,目前我国部分省已经出台相关的保护条例。其中,《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改变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内传统建筑原有高度、体量、外形及色彩等建筑风貌。”《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规定:“传统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应当与其历史价值、内部结构相适应,不得擅自改变传统建筑主体结构和外观,不得危害传统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

然而,有利可图的交易不仅加剧古建买卖、诱发偷盗行为,还将黑手伸向受保护的文物、历史、传统建筑领域,使宝贵遗产遭受不可弥补的、难以估量的损失。

——古建贩子盯上受保护的古建,利诱村民买卖。

在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上费村,多个电线杆上贴着“专业拆房,专收老瓦、老砖、老木料”的广告,还留有联系电话。村里老房子有的砖雕门匾被卖,有的柱础被偷,村里遗留数个残垣断壁的房屋,大门上的锁生了厚厚的铁锈。

晋南一处孙氏宅院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造于1877年,东房面阔三间,隔扇门窗,院门施木雕垂花柱门罩,雕刻精美。而如今人去屋空,蛛网遍布。记者看到东房房址上仅剩下一堵墙,墙上残留着柱子被拔下来的痕迹,门楼也被拆掉,只剩门洞。

83岁的房主张奶奶说,她有四个儿子,大家都不愿意住老院子,她跟老伴儿搬出去跟儿子住后,房子再无人打理,后来她以3.1万元的价钱把东房和门楼卖了。“收古货的来个不停,找上门谈价格,我老舍不得卖!后来塌了,干脆卖了吧。”

吕大叔家的“寿”字砖雕照壁和雕刻精美的门楼也被古建贩子盯上,趁他外出打工时,贩子说服他的老母亲,用2000元买了去。就这样,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残留的最精美的建筑部分也不复存在。

——对于无法购买,或者不愿意花钱购买的,古建贩子不惜违法去偷。过去十年里,在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壶关天仙庙一对“对望狮”曾被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休源神庙明代“二龙戏珠”琉璃壁心被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子崇庆寺千佛殿顶的琉璃伽蓝仙人被盗……原来的古建筑变得伤痕累累,而被古建贩子卖掉的构件,东拼西凑、张冠李戴。

记者寻找一座县级文保单位的戏台,结果在原址上只看到一座新建的戏台,台上鸟粪遍地,长出野草,台顶的新建筑构件已经脱落。

一位68岁的村民告诉记者,新戏台建于2013年,原来的老戏台是清代的,他记得上面的木雕造型别致,有龙、卷叶、象鼻三种形状。因村里无人管理,老戏台上的精美木构件被盗得一干二净,老百姓觉得戏台已经没啥价值,索性把它拆掉卖了。

多方治理斩断灰色利益链

古建筑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被异地搬迁、重新拆建后,不仅改变了原有风貌,也斩断了历史文化传承。而村民通过卖房致富又会形成攀比之风,造成贩卖老屋的恶性循环,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保护古建,守护文化传承亟待斩断灰色利益链。

古建筑及构件倒卖产业链坐大成势,暴露出法律缺失、保护不够、监管不力、意识不强等诸多困境。

第一,从立法、挂牌开始,切实加强古建筑保护力度。

多个“踩地皮”的人告诉记者,他们现在不买“挂了牌”的建筑。但记者在基层走访发现,即便是文物古建筑,标识牌(碑)的挂牌(竖碑)工作也远未全覆盖,更不用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里的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有的村干部甚至认不得、找不到村里的传统建筑,通过多方打听最终找到后,却发现已经被拆了。

大量古建筑未被立法保护“身份不明”。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只有一些部门文件,没有上位法。个别省份如贵州、福建、江西制定了传统村落的保护条例,但大部分省份尚未出台。由于没有相关立法,直接影响县政府公布传统建筑名单和住建部门为传统建筑设置保护标识牌工作。“对传统村落来说,立法迫在眉睫,传统建筑没有身份,就没有‘护身符’。”

“古建筑身份不明,被古建贩子钻了空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东方建筑研究所所长周学鹰说。

第二,应加大对倒卖古建筑行为的打击力度。

目前,有些保护只停留在一纸文件上。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国土资源部和公安部曾联合下发《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构件行为的紧急通知》,明确坚决制止和依法打击传统建筑及构件被异地迁建、盗卖等行为,并将在全国启动专项督查。

然而记者在公开渠道多方查询,至今未查到相关专项督查结果通报,也未见有相关部门因古建筑异地买卖而受到通报批评。

第三,地方政府和民众保护古建筑的法律意识有待提高,同时基层政府应想办法解决百姓现实需求,为古建筑寻求出路。

部分村干部和村民不认为拆、卖文物建筑违反了《文物保护法》,文物部门很少对责任人进行追查、处罚。基层文物普法工作亟待加强,应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加强相关法律的案例培训。过去在不少地方,基层对文物保护法、文物建筑的价值、文物原址保护意义的宣传几乎是空白,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百姓的建筑审美能力和法律意识。

同时,百姓住房改善、娶亲的需求与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政策、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等有冲突之处,基层工作者建议在源头“严堵”的同时,地方政府还应考虑百姓需求,积极为古民居寻找出路。一方面,允许住户对古民居内部进行适当改造,有水冲厕所、洗澡间等,使其更加宜居;另一方面,基层相关部门应联合起来,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产权不清晰等问题,使部分古民居成为书屋、活动室等公共活动场所,重新焕发生机。

第四,改变地方政府“造古城”的做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表示,地方政府买古宅“造古城”,给古建筑带来开发性破坏,成为盆景式保护,反映出地方干部对古建筑保护等认识不到位,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不自信。

“拆建、移建古建筑,使古建筑丧失了‘可读性’,遮盖、混淆历史。这是关系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安全的大问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说。

(参与采写:刘翔霄、汪军)

承乾宫将重现300多年前模样

故宫获捐约3.71亿元,用于古建修缮、展览展示等方面

承乾宫将重现300多年前模样

顺治皇帝的董鄂妃、咸丰皇帝的母亲……紫禁城里的承乾宫,因为这些赫赫有名的“房客”,被大众熟知;又因为当过陶瓷馆等展厅,收获了一众观众。3年后的2027年,随着承乾宫保护项目完成,观众有望体验康熙视角,一睹300多年前的承乾宫盛景。

这个令人期待的项目,是香港赛马会和其慈善信托基金共同成立的公益慈善研究院捐资故宫博物院合作框架协议的一部分。故宫将获捐约3.71亿元,在2024年至2028年,开展“万方传播中华文明及文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除了古建修缮,该计划还涉及展览展示、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考古研究、社会教育等。

半个多世纪首次大修

承乾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永宁宫,如今鲜见其明代修缮记载。崇祯五年,它更名为承乾宫。

清康熙三十六年,这座宫殿重建。“今天所见到的,基本就是当时重建后的样子。”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赵鹏提前给大家留了个念想,“这次工程的完成时间预计在2027年,正好是其重建后的330年。”

乾隆至光绪年间,承乾宫有多次“保修”记录,但规模很小。1929年,这里迎来过一次较大规模修缮,改善了部分清代遗留的残破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保护工程力度开始加大。尤其是1973年,承乾宫经历了一次相对彻底的维修和改造,门窗等都有调整。此后的半个多世纪,这里未曾启动大规模修缮,只是不断进行保养。

唤醒独一份鸾凤软天花

虽然一直处在开放区,承乾宫依旧有很多秘密等待发掘。举个例子,其正殿的明间和次间绘有鸾凤软天花彩画,在故宫里是独一份。“故宫有软硬两类天花。前者占总量不足两成,且主要集中在东西六宫。”专家解释,软天花是以纸或绢托裱的彩画纹饰,裱糊于白樘箅子(顶棚)底纸上。目前,尚未发现有明代完整软天花留存,仅承乾宫与永寿宫完整保留了清初软天花。

“不仅是保护,还希望能加强合理的利用。”这是该项目团队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确实,这次修缮,不仅是修。经过最近几个月深入研究,软天花的秘密被一点点揭露:天花背面铺有苇席,这不仅可以挡土,对整个天花的结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看起来很薄的天花,颜料下面含一层绢,8层纸,且包括皮纸、苎麻纸和竹纸;勘察剖面被放到显微镜下,分析软天花绘制工艺做法……“这些都可能是软天花得以保存300多年的‘功臣’,每个细节都不能放弃。保护的流程必须科学且合理。”项目团队成员介绍。

将成故宫香港文化交流基地

为软天花延年益寿的方案初步敲定——完成病害调查;实验室对比不同措施效果;现场实操,全面记录;观察修复前后效果。

目前,部分工作率先在承乾宫两侧梢间开展。这里的天花是1929年绘制的。后续,团队还会考虑天花修复后的展示,以达到保护其载体、展示其魅力、传承其价值的目的。

保护项目中,土木方案属于传统且有把握的部分。目前,初步方案已完成。团队表示,要按照承诺的时间表保质保量完成计划。

承乾宫修缮后,将成为故宫香港文化交流基地,用于举办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展览,展示香港和内地年轻艺术科技人才文化交流成果。(记者 刘冕)

来源:北京日报

宗祠宅院|大竹县江家大院:200多年探花府第,见证繁荣与落寞的人间沧桑

曾为志、杨承熹、李恒奕/文 杨承熹/图

俯瞰江家大院全景

大竹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古为巴賨旧地,秦时始设宕渠县。唐武后久视元年(700),大竹县从宕渠县中分置,因邑内多巨竹得名。

大竹地形呈三山两谿,多丘陵、少平田。悠久的历史为大竹留下众多的人文遗迹。纵贯于大竹县中部,铜锣山东麓的童家乡梅子山下,有一座结构严整、古拙典雅的大宅——清代探花江国霖旧宅。

铜锣山东麓的九曲公路

梅子山下探花第

江国霖(1811-1859),大竹县人。道光18年(1838)戊戌科进士,殿试高中第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惠州府知府、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广东巡抚等职。

大竹民间尊称他为江探花。其故居江家大院,兴建于乾嘉年间,至今已逾200载。

大院地处梅子山下的盐井沟,一片田畴之上。盐溪流经其中,土地肥沃,阡陌交错。

田畴上的江家大院,已经屹立200多年

大院共有三进,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

整座大院沿中轴线呈东西对称,依地势起伏有序。中轴线上3座堂屋一字排开,堂屋两侧各有一排厢房,两侧厢房与堂屋间有巷道相隔。

大院墙面全系大块青砖砌就,雨后青砖灰瓦微润,古朴幽深。当地称这种砖为“三六九”,即为高3寸、宽6寸、长9寸之意,多为虚指。

“三六九”分水砖与火砖两种,水砖由泥土夯实而成,火砖则需要烧制。江家大院所用的是火砖。这种火砖旧时多用于官府、宫庙、祠堂、高门宅第。

三进堂屋两侧与两边厢房的尽头,封火墙高高耸立,为川东常见的直线型墙面。这与川西、川南常见的猫拱背式曲线型封火墙截然不同,倒是和江家原乡湖南南部常见的鹊尾式封火墙十分相似。

封火墙头飞檐微翘,檐上拼嵌青花瓷片,烟雨中别有一番风情。

江家大院风火墙,为川东常见的直线型墙面

江家大院的第一进为下堂屋,面阔3间。

屋檐有仿斗拱砖雕装饰,从历经岁月的斑驳青砖中,仍能看到当年精巧的彩绘雕饰。

下堂屋中间开有一道“凹”字型朝门,这是川东一带常见的传统大门样式。民间认为,大门内凹,有聚气招财的作用。

江家大院下堂屋

与川西平原建筑不同的是,朝门前屋檐下架有驼梁,苍劲有力,两侧辅以祥云纹木雕雀替。

门框上方有一对花卉木刻门簪,与门户两侧的门枕石上下呼应。门枕石上饰以花卉、铜钱图案,符合民间文官雕花草、武官刻走兽的习俗。

下堂屋两侧原来还各设有一道大门,与凹型正门呈犄角之势,如今两侧大门已毁,只剩下几尊孤单的门枕石。

下堂屋与中堂屋之间有天井相连,旧时天井两侧开有小门与堂屋两边的巷道贯通。中堂屋原为江家会客所用。过去,堂上悬有江国霖手书“耕读传家”匾额一块。

传说江国霖高中探花后,报喜的人一路敲锣打鼓到了盐井沟,其母邓氏还在地里耕作。

江国霖的祖父喜极而泣,感慨万千,说道:江家能有今日,全靠“耕读传家”的祖训。后来,江国霖便书写了这块大匾。

直到民国时,中堂屋一度仍是江家子弟读书识字之所。1949年后,这里曾用作学校教室。

中堂屋

穿过中堂屋,便是大院的上堂屋。大院上堂屋与中堂屋以一条小巷道相隔,空间上显得较为独立。

上堂屋地势最高,气势宏大,彰显了江氏家族的官绅气派,建筑结构也更为精巧。

上堂屋整体可分两层,由石梯拱门连接为一体。

走出中堂屋,是一条小巷道,巷道两端开有小门,与堂屋两侧的巷道连贯。跨过巷道阳沟,就是上堂屋的天井,这是第一层。

天井边上有石板相围,构成庭院,穿过天井步上石梯,便是走廊。

上堂屋与中堂屋间的巷道、阳沟、上堂屋天井院落

走廊与建筑主体呈“凹”字形格局,中间为硬山顶大堂,是建筑的主体。

走廊与建筑主体构成上堂屋结构的第二层,走廊两侧尽头是两道彩绘拱门(左侧屋室与拱门俱毁),由拱门直下石梯又可回到第一层的小巷道。

上堂屋最为宽阔,旧时这里设有神龛供奉江氏历代祖先。堂上高悬“进士及第”大匾,收藏有历代祖先的官服画像,并摆放着许多名贵的乌木家具。

上堂屋拱门上的彩绘

这些珍贵的文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坏,堂屋里的家具被付之一炬,祖先的画像也被用作小孩射击石子的靶子,无一幸存。

江国霖书法笔力劲挺,清新俊逸,曾经堂内高悬着的、他手书的数块匾额,如今流落民间。

大院中轴上的3座堂屋两侧,分布着两列厢房,为家人日常起居所用。

左侧厢房为木结构吊脚楼,共有两个天井。左侧厢房内至今藏有一张旧式雕花大床,雕刻人物故事、花鸟虫兽图案数十幅,用料考究,装饰精美,富有川东田园风情。

左侧厢房吊脚楼

大床上的浮雕

右侧厢房为砖木结构,有一个天井,灰塑花窗,至今尚存,别具风格。旧时这里还有碾房、猪圈等,显示了江家人富贵后不忘农耕的朴素传统。

过去,大院门前还竖有两座八角桅墩。桅墩为大竹方言,实为石桅杆。

旧时,考中功名的家族可在宅前或宗祠前树立桅杆,一是标榜家族的荣耀,二为激励后代发奋读书。

江家大院与雷老和尚

提到江家大院,当地民间往往会联系到另一位传奇人物——雷老和尚。

据江国霖五世孙江文哲老人讲,江家入川始祖江世开,最早落籍的八角庙高立口地处铜锣山巅,山高田少,土地贫瘠。江家虽辛勤开垦,但始终只得小康。

江世开的孙子、贡生江镇歧,与宝珠寺的雷老和尚颇有交往。

在雷老和尚的指点下,江家开始逐渐迁往童家场盐井沟居住。盐井沟土地肥沃,有一口古老的岩盐井可以开采,江家因此发达起来。

雷老和尚为江家大院布置的风水格局,历来为人称道。

传说,此处原为一土坡,江家雇佣工人将土石一担担挑走,并在雷老和尚的指点下规建成龙头形状。

院后两棵老松树为龙角,大院为头颅,屋侧的两口水井为龙眼,一对石碾是龙耳,门前的两尊桅杆便是龙须了。

雷老和尚堪舆修建的江家大院

后来,雷老和尚还为江家在入川祖地八角庙“寻龙点穴”,作为江氏族人的墓园。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首称赞这片祖坟风水的顺口溜:“西河流水不见滩,对面一座笔架山,不出文官出武官。”墓地附近的西河场,甚至因此得名。

据大竹县凤凰寺主持释演法法师考证,雷老和尚原名钱江,后来取别名田雨,二字合写作“雷”,时人称他为雷老和尚。

他原是湖南郴州兴宁县人,18岁时上川,拜宝珠寺润壁和尚为师,赐法名心提。雷老和尚佛学精深,尤其通晓堪舆术。

雷老和尚灵塔

今天的凤凰寺,就是乾隆年间雷老和尚在古龙圣堂遗址基础上复兴修建的。

雷老和尚一生功德圆满,年过百岁,圆寂后葬于凤凰寺左侧,其灵塔至今尚存。

凤凰寺古砖,上书建造年代“乾隆三十九年”

江氏祖籍和入川考

江家大院布局错落有致,房屋秩序井然,整体装饰朴素淡雅,于灰塑、砖雕技艺上着墨甚多,古朴典雅。

青砖灰瓦中,一段历时数百年的移民历史,跃然其间。

江氏祖先发迹于江西饶州鄱阳县星沙里,尊南宋丞相江万里为一世祖。

宋末,中原大乱,江氏一族南迁福建。明嘉靖后,江通耀举家迁往湖南郴州。但因时局动荡,江家数次在分属湘粤两省的郴州与乐昌县之间迁徙,最终在郴州桂阳县文明乡坦涟里落户。

江氏至明末清初时已传至第八代,裔孙名叫江富龙。

彼时正值明末动乱,大竹数遭兵燹,直到康熙20年(1681),方始平定。据康熙25年《顺庆府志?建制》载,当时县城的建筑几乎完全被毁。

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大动乱后,大竹已是烟户凋零,几近十室九空。待到复平后,湖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移民先后迁竹。

江富龙的后裔们,正是在那时辗转徙来的。

《顺庆府志》中记载大竹县城的建筑几乎完全毁于兵燹

江富龙育有四子:世开、世选、世经、世杰。在朝廷招民填川的政策下,江家四兄弟于康熙53年(1714)辞别故里,踏上西行巴蜀的漫漫长路。

历经数月,江家兄弟抵达当时尚属顺庆府(今南充市)的大竹县。

长房江世开插占周家场八角庙高立口,二房江世选居住在周家场宝石嘴,三房江世经落业在城西莲印村。幺房江世杰因思乡心切,中途早早返回湖南故里,后断了音讯。

江世开落籍八角庙后,以耕种为生,辛勤劳作,稍有资财。传至第三代时,江家移居童家场盐井沟。

盐井沟美景

童家场始建于乾隆年间,群山环绕,风景秀丽。雍正时,知县林良铨曾夜宿童家,留下诗文一首,可观其山水之美:“迎云百里上清滩,到得岭头日已残。竹薮扫风人语隐,石梯留雪马蹄寒。梅花有蕊皆含白,枫叶无山不染丹。始解最难惟作令,停鞭又觉一更阑。”

江家移居的盐井沟,因有一口古老的石壁盐井而得名。井口直径两丈,一晚可煮盐20多斤。

在当时官府初设、管理还不甚严格的情况下,江家入川第三代江镇歧与江镇华开始以贩私盐谋生。

兄弟二人分工协作,一人常年往顺庆府贩盐,赚取訾财后汇往老家;一人则在家乡煮制盐巴,经营家室。

私盐利润极高,江氏一族因此发家,之后买下当时赵姓人家的屋室,并按南充县衙的图样加以改造扩建。历经几代人营造,终于有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江家大宅的规模。

江家人思慕湖南故里,在修建大院时,多有原乡风情,建筑融入了湘、赣、粤、川的文化元素。

一般认为,江氏来自湖南,说的是湘语。经过反复考证,我们认为,江氏为客家后裔。

旧郴州直隶州桂阳县,为如今的郴州市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交界。当地很多移民,是明代从福建汀州府一带迁入过去的客家人。今天的湖南客家,主要分布在湘东南。

江氏祖籍地汝城及周围桂东、桂阳等县市遍布客家人,客家方言分布很广,是今天湖南客家的大本营地区。在明代,湘东南属于政府专设的南赣巡抚的管辖区域。

客家民系形成于南宋末年,福建汀州为客家祖地。

《江氏族谱》记载,江氏于宋末搬迁至福建,又于明嘉靖年间迁徙郴州。有明一朝,江家数次在分属湘粤两省的郴州与乐昌县之间迁徙。乐昌县隶属韶州府,也是客家人聚居之地。从来源来看,江氏当属于客家人。

考察其亲属称谓,江氏称呼祖父曰公、祖母曰婆,这与大竹操湘语的湖南移民后裔称祖父为“嗲嗲(diādiā)”,称呼祖母为“奶奶”不同,倒是符合闽西客家人的称呼。

而客家江氏基本都尊南宋丞相江万里为祖先,种种迹象表明,这支江氏乃是湘籍客家后裔,非操湘语者。

江家大院厢房花窗

迁居大竹的移民们,在新的土地上团结一致,齐心协作,新建家园。

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不过百年,山林开辟,烟户稠密,大竹再度成为川东重镇。安居乐业后的竹乡人重视生养教化,崇尚耕读,江家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江氏家族稍有积累,愈发重视教育,鼓励族人考取功名,报效家国。

江家入川第三代江镇歧即为岁贡生,第四代江溶则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庠生。江溶先后在八角庙、盐井沟执教,品格高尚,治经有法,桃李遍播。

江家天井里的花台与“古老钱”

嘉庆16年(1811)仲夏的一天,江家入川第五代江国霖,出生在盐井沟的江家老宅里。

江溶晚年得子,却并不溺爱。江国霖刚会说话时,江溶便亲授《三字经》与《千字文》,江国霖稍长即开始学习儒家经典。

江国霖年少时显示出过人的天分,年仅16岁被县学补为博士弟子,享受优等待遇。当时的绥定府(今达州市)知府孙东厒得知江国霖天资聪慧,将他召入府城,不仅资助他上学,还亲自为他授课。

江国霖天赋异秉,却不因此自满,而是常年苦心攻读,加上名师指教,学益日进。

道光11年(1831),江国霖高中辛卯科举人。江国霖中举后,更是加倍努力,不知疲倦。他曾题联自勉;“奋起精神,读落满天星斗;养成羽翼,冲破万里云烟”。

终于,道光18年(1838),江国霖在戊戌科考殿试中,登榜一甲第三名。

雨后的巷道,青砖灰瓦微润

科举鼎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因此民间以江探花尊称江国霖。

清代川省中鼎甲者仅3人,分别是遂宁县顺治辛丑科榜眼李仙根,道光戊戌科探花江国霖和资州光绪乙未科状元骆成骧。

顺治以来200年间,大竹县登进士者仅2人,江国霖的高中使得大竹文风顿开,尔后至民国鼎新前,仅仅60多年,中进士者达5人,中举者16人。

江氏一族自江国霖高中后,显赫一时。旧日童家场上场口立有江国霖“进士及第”坊,下场口是江国柄“孝廉坊”。江家在大竹城南亦修建了两座公馆,江国霖祖上3代均受追封。

今日新旧童家场镇一瞥

江氏后裔也是人才辈出,除江国霖外,还出了江国柄、江三田、江三乘等3位举人以及江国荣、江都定等名贤。

咸丰11年(1861),土匪周绍涌、谢寡母进犯大竹,江探花长子江都定出资组建虎勇百名抵抗匪徒,保卫竹城;江国霖族侄孙江三乘,是清末四川保路运动领袖之一,还与举人陈步武合撰了民国版《续修大竹县志》。

江家大院与江氏入川第十代后裔江文哲老人

清代3位高中鼎甲者,今唯有江国霖故居格局尚存,属极具历史文物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

200年的时光,早已洗尽江家大院的铅华。如今的它,悄然伫立在梅子山下,见证着盐溪河畔百年变化。

部分房屋屋顶已经垮塌

由于没有得到修缮保护,老宅已经出现了部分垮塌的迹象,岌岌可危,其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特别鸣谢大竹县凤凰寺主持释演法法师提供部分雷老和尚的资料;文中江氏客家归属之鉴定,特别鸣谢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陈伟平先生)

【作者简介】

曾为志: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杨承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级本科生。李恒奕:成都市盐道街中学高三学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断桥铝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咖啡色铝合金推拉窗图片大全 下一篇: 咸宁做门窗的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