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10W的剪辑拍摄设备体验如何?一文带你详尽分享

理财技巧 阅读 114 2024-12-10 15:04:41

一、前言

在2020年里,我一直忙于更迭摄影器材,同时系统学习剪辑和视频类知识,第一就是关于数码类产品的开箱分享和深度体验,我想换一种方式,毕竟22周岁的年龄,何同学已经可以正面对话苹果公司CEO,而我在10年前他这个年纪还在打着游戏。第二就是,因为作为汽车营销活动公司的乙方工作人员,日常接触最多也就是商拍摄影师们,而历经了9年手持相机的拍摄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时候已经不愿意拿起相机拍摄照片了,也想换一换口味做做视频。

这次就专门针对于摄像、Vlog和视频方面分享下自己的视频工作室搭建,其实本质意义应该只能算一个视频工作台,具体设备、布光经验我会逐一分享。

视频是个复杂的工程,远比照片更加复杂,一台多年前的老相机还可以拍出很不错的照片,但是视频拍摄可能还不如手机的质量。

然而现在是个学生都有手机,随随便便都能拍摄出4K超清画面 。

只能说,时代进步太快了。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设备分享,包括主力拍摄相机和镜头系统、灯光系统、电动滑轨系统等、存储设备和显示器设备;第二部分则是经验之谈,算是抛砖引玉类型,包含了布光、相机镜头滑轨使用体验,一些不太成熟但是很有帮助的心得。

二、设备的淘汰和更迭主力拍摄相机和镜头系统

设备需要更迭,是因为我之前手头的这套5D3太古老了,拍照片我还能凑合用到十年,但是视频方面几乎不可用。

2020年开年就开始关注视频相机,对我而言,首选还是佳能,但是19年佳能相机糟糕的表现,差点让我投奔到索尼的怀抱,无论是EOS-R还是EOS-RP,甚至是EOS-M6 mark2代,都远不及隔壁的索尼和富士。

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做视频,索尼是个很好的选择,最终让我留在佳能的是佳能的RF镜头系统,另外我一直在意佳能的1.2系列军团和移轴军团,这是两个相对小众的镜头领域系列,但是可能就是因为喜好吧,更换索尼富士尼康意味着放弃。

从20年开始,佳能就为新品R5一直铺垫,作为跨时代的视频机器,8K这个宣传参数意味着高昂的售价,但是发布会公布售价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是真的震惊了,在R5和R6中徘徊了许久,我最终还是选择了R6,要问为什么,哈哈,当时预算不够呗。

于是从宾得更换到佳能的第八个年头,我成功在第九年继续成为佳能的用户。

这套设备是线下找朋友拿的,电商渠道,预约了一个月也没给我发货。

新老系统的交接与合影,机身小了一圈,镜头大了一圈,别问问什么,问就是EF系统变焦头都是F4小光圈。

成色伊拉克战损的5D3一套找了熟悉的经销商1W全套收走了,发挥了最终余热。

R6是个很均衡的机器,虽然比不上R5全能,但是视频参数第一次给了实用规格,4k 60帧,1080P 120帧,clog 422,虽然过热这个问题一直被广大消费者诟病,但是我拍摄了很多4K50帧素材都没有发生过热现象,毕竟我们不需要长时间记录。

对我来说RF系统头重脚轻才是最大不适应,虽然这个对于广大索尼用户来说可能早已习惯成自然。

其次是R6没有肩屏,这点拍照特别难受,毕竟我用了差不多8年肩屏单反,这点适应需要时间。

视频拍摄中常用的焦段就是24-70,超广角RF15-35辅助,我还保留了佳能的50 1.8STM,原因是这支镜头摔过,卖不上价,送人也送不出手,就留下来了。

RF镜头的控制环设计很有意思,我自定义为了色温调整,拍视频拍照片都可以使用,相对按钮和触控进菜单设置,更方便。

另外一只镜头则是我心念很久的老蛙24 F14广角微距,俗称老蛙神鞭,不过我当时买的时候只有EF卡口,需要通过转接环转接。

老蛙是一只全手动镜头,虽然光圈非常小,但是景深并不深,如果你是用于拍摄视频,视频版本更合适。

虽然镜头前段内置了LED补光灯,但是实际拍摄中你还是需要一只至少300W的LED灯(如果你的相机具备双原生ISO,那么预算可以下调为60W的LED补光灯)。

从我日常拍摄和分享的内容来看,90%的内容几乎可以用一只RF24-70打天下,老蛙神鞭对于拍摄环境要求特别高,很多时候仅仅是用于增色。

关于相机系统的一些小附件

因为要同时兼顾拍照和视频,方便上稳定器和其他设备,巅峰设计的快拆肩带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另一套奥林巴斯也是巅峰设计的快拆肩带,用起来很舒服。

同时为了未来升级系统,旧设备有更好的卖相,我增加了一套碳纤维贴纸。

灯光、电动滑轨系统

我用了两支LED补光灯,来自南光的Forze 300,以及南冠的FS300,均为单色温5600K版本。

理论上补光灯应该用同品牌同色温同型号的,但是南光Forze 300是LED中价格相对偏高的,虽然质量也很好。

南冠和南光其实是一家,目前B站UP主对比过两套型号,光差异并不大,最大的差异在于南光Forze 300电控箱是分体式设计,更方便打顶灯。

南光Forze 300灯头仅有散热风扇和LED灯珠,上顶灯打光对于架子压力会小很多,而且分体式设计的电控箱更方便调整功率。

电控箱菜单是中文好评,同时也具备一定特效光效果,拍视频用起来很方便。

南冠FS300的设计风格和Forze 300接近,就是体积上更大一些,毕竟采用了一体式电控的传统设计,成本也做了一定降低, 性价比更高。

散热设计也是和Forze 300差不多,底部可见的部分则为集中到一体的电控箱部分。

和南光Forze 300接近的旋钮操控区域,不过南冠FS300多了一个外置保险丝装置,方便更换。

南光Forze 300的和南冠FS300最大的区别在于LED的封装形式不同,理论上灯光质量会有区别,但是实际使用中完全可以混合使用,肉眼很难看出来区别。

无论是视频还是图片拍摄,灯光都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要超过相机本身。

专业的摄影灯和照明用的灯具最大差距在于显色性,前者显色指数一般都非常高,这样才能最大化还原物体本身的颜色,如果只用传统灯具照明,物体甚至连原本颜色都无法还原。

Forze 300和FS300的显色指数有细微差别,前置CRI数值为98,后者数值为96,都属于高显色范畴LED灯具。

电动滑轨来自于威陀,长度70cm,我购买的时候带了一套辅助支撑系统和追焦配件,但是后续使用中这两套系统太繁琐了,前者无法舍弃,但是后者我只用过一两次,就收起来了。

关于追焦可以手动运用液压云台,相对繁琐的追焦配件,要方便的多。

回到威陀这款电动滑轨,碳纤维结构,整体轻便的,极限承重10KG,对于轻量化的全画幅微单系统来说轻而易举,就算上电影机,也可以没有压力的。

如果不考虑电动模块,手动的威陀依托阻尼飞轮也可以完成绝大多数拍摄场景。

电动模块做工很不错,全铝合金,就是磁吸部分吸力有点偏弱,使用中容易碰掉砸到地上。

从对滑轨要求最高的老蛙特种镜头使用来看,威陀的电动滑轨稳定性表现很不错,整体使用趋向平稳,另外设置滑轨运动方式利用控制器就可以实现,无需开启APP,很方便,就是菜单全是英文这点不是很友好,熟读说明书后才能掌握

对我而言,电动滑轨的最重要用途就是搭配老蛙24 F14这支特种镜头使用,用以实现最平滑的特殊视角场景。

显示器设备和存储设备

因为之前是考虑过用win剪辑,同时win对于4K分辨率支持感觉不是特别友好,所以显示器一直用的两台2k分辨率显示器,熟悉Mac的人都知道,苹果对于1080P和2K显示器支支持不是很好,无法轻松开启HiDPI,导致字体图片都偏虚。

我现在主力剪辑设备还是我那台19款Macbook Pro,FCPX显然比PR使用上更友好,所以结局就是,我需要更换显示器。

这两台2K显示器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这个锅是苹果的,虽然可以后期通过技术手段让Mac实现强制2K分辨率的HiDPI,SW270C本身也可以编辑4K素材,但是我还是选择了4K显示器。

新的显示器我目前只选用了一台SW271,专业性上依旧保持了SW系列一贯的广色域和10bit位深,色彩出厂调教精准。

SW系列也自带遮光罩,可以降低屏幕反光,保证显示器的色彩和清晰度。

遮光罩还可以竖构图放置,这也是专业显示器才会见到的配置。

视频拍摄方面我第一次尝试用的是5D3,画质稀烂;第二次尝试用的R6的H264编码直出420 8bit规格拍摄;第三次就直接上log拍摄了。佳能的CLOG,是422 10bit,所以升级本身是10bit面板的SW271也是意料之中。

关于专业显示器和电竞显示器之间的区别,也顺带聊一聊,为什么专业显示器价格这么高高在上。

电竞显示器主要亮点是高刷新率、HDR以及为游戏优化的颜色,目前在带宽极限的情况下,具备最高4k 144hz高刷新率。

但是带宽是有限的,8bit位深面板和10bit面板所需的数据量也不一样。

显示器的位深是指什么呢?用8bit位深面板为例,最就是用一个长8位的二进制数来表示RGB通道中的一个,也就是有2的8次方256种,3个通道就是256的三次方16777216种颜色,这就是常见的1677万色的由来。

这个1677万色也就是80后最熟知的真彩色,诺基亚HTC时代常见的宣传话语。

10bit位深就是2的10次方,RGB三个通道就是1024的三次方,也就是1073741824种,10亿色。

这个数据量增加是巨大的,所以电竞显示器不可能用10bit面板,因为没有必要。

但是涉及到拍摄和视频,这就要讨论起照片和视频格式所蕴含的颜色信息量了。

以照片为例,RAW可以无损保留照片的所有信息,你可以理解为数字底片,目前RAW颜色信息一般在12bit和14bit。

以视频为例,常见的422 log模式颜色信息一般位10bit,压缩的RAW视频格式则和照片中的RAW位深差不多,最高也有16bit。

不过对于内容创作者,用log拍摄已经是是给足了面子,log的10bit位深,已经能带来很不错的画质了。

色深方面,专业显示器和电竞游戏显示器就拉开了成本差距,成本自然会有差距。

另外两项重要参数是色域和色彩准确度,前者就是指显示器能够展现的色彩丰富程度的范围,色域决定范围,位深绝对颜色的细分程度。而色彩准确度意味着你能最大精准化调色。

SW271的色域数值为100%的sRGB,100%Adobe RGB,以及92%的P3,对于视频拍摄、图片后期处理,都可以很好的覆盖。

存储设备

存储设备我主要是以雷电三拓展坞的LaCie 1big Dock为主,另外还有几块SSD固态移动硬盘,前者未来服务于Mac mini,(M1芯片的Mac mini 剪辑H265编码不卡顿,现在用Macbook Pro剪辑H265编码的CLOG还是需要转代理),后者主要服务于我现在的Macbook Pro。

LaCie 1big Dock内置了一块16TB的希捷酷狼 Pro机械硬盘,同时作为雷电三的扩展坞,多出了俩雷电三接口、一个USB3.1 gen2 规格的接口,同时可以输出一个DP接口,以及一个SD卡插槽(支持SDXC)。

和16GB 256G固态的M1 Mac mini搭配起来应该会比较般配。

内置的机械硬盘读写速度为260MB每秒,我实际测试中H264编码的420 8bit 4K 50帧视频素材,可以流畅实时预览,以及随意拖动素材,并没有遇到卡顿场景。

考虑到4k拍摄素材规格都很大,16TB看似容量很夸张,但其实用不了几年,我目前1TB的固态移动硬盘,只存放了三四个资源库,以及vlog拍摄素材,已经占据了400多G空间。

至于Macbook Pro搭配的则是一块LaCie Rugged SSD和三星T5固态移动硬盘,可以直接将资源库和项目丢进固态移动硬盘里剪辑。

麦克风和其他设备

麦克风设备来自舒尔的MV51,在blue yeti大雪怪和舒尔之间还是选择了MV51,这个选择就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了,朋友用了感觉挺好。

在看了诸多评测和推荐后,我放弃了无线麦克风和机头麦克风,主要是我拍摄多是后期配音为主,所以大振膜电容更加适合我的场景。

其他设备就简单聊聊了,包含了一块巨大的黑色吸光植绒布,一块折叠绿幕,两个不锈钢灯架,两个伞式折叠柔光箱带网格格珊,尺寸分别是直径70cm以及70X120cm。

之所以选择伞式柔光箱还是因为方便收纳,毕竟书房空间实在是太小了,平时不拍摄的时候还兼顾剪辑,无法像那些家境贫寒的UP主,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拍视频。

三、布光拍摄经验之谈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微单(专微)相机的拍摄格式。

关于分辨率和码率都不用说了,能上4k就上4k,能开最高就开最高,为什么在目前显示器2k还未完全普及的场景下我推荐4k拍摄呢?

4k拍摄唯一的坏处就是素材占体积,但是优势更多,在4K输出为1080P分辨率的场景下,细节表现会比1080P拍摄输出更强,另外4k素材还可以在后期轻松裁切、后期防抖也更有优势,在如今机械和固态硬盘大幅度降价的今天,拍摄4K并不是太大问题。

无论是佳能还是索尼和富士,log拍摄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门槛,佳能是clog,索尼是slog,富士是flog,log是为了尽可能保留更多高光和阴影细节的拍摄方式,对于我们这种初学者来说或者相对比较业余和随意剪辑来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log拍摄后期套一个官方还原lut,自己调整下对比度饱和度和色温。

这次主要还是来聊聊布光方式,毕竟疏通同归,拍照和视频布光差异性不是特别大,而在后期和剪辑拍摄上,照片和视频差异性就挺大的。

单灯

很多场景中单个灯就能搞定,前提是拍摄的物品相对较小,巨大的柔光箱从顶部可以全方位覆盖。

单灯场景多以高角度光源为主,我在自己的两个书桌间又搭建了一个拍摄台,背景一般用黑色植绒吸光布或者绿幕,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后期工作量,等技术熟练了或者有机会更换工作室,我再考虑更进一步改变拍摄方式。

这种高角度布光要考虑的是柔光箱足够大,另一个是灯功率足够高,最后一个就是灯架足够结实,以及加配重。

打顶光我偏向使用南光Forze 300,原因自然是轻便和方便调整。

这种顶光还常用于老蛙镜头的拍摄场景,老蛙镜头是极其吃光的设备,300W也只是刚刚好够用,R6拍摄,在快门1/100,光圈F16的场景下,ISO也经常要开到1600左右。

单灯场景我拍摄过这些:

老蛙配合电动滑轨拍摄CPU安装、拍摄机箱内部的场景。

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稍小范围的场景拍摄。

双灯

双灯是最常见的场景,最为简单粗暴的布光方式就是直接双双对着天花板漫反射,产生的光源很柔和,这种场景下其实效果也还不错,但是漫反射损失较多,而且不能精确控制,最重要的是墙壁颜色需要为纯白色,不然就反射出其他颜色。

比如拍摄桌面,就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从拍摄效果来看,虽然两盏灯显色指数稍有差异,但是实际拍摄也没出现太大差异,至少肉眼是分辨不出来的。

双灯对着天花板漫反射下我也用相机设置在5600K色温下,拍了一张静态图片,就这个效果,是不是觉得闪光灯也可以丢一边了。

我推荐的是以下这两种布光方式,也是我尝试了后很不错的布光方式。

第一种布光方式常用于俯拍,这种布光需要考虑相机和拍摄位置,不太方便用顶光,因为顶光会干扰相机,这种场景下我们要改变主光的角度。

主灯为南冠FS300,辅灯为南光Forze 300。

负责主光柔光的是一盏70x120cm的长方形柔光箱,这个柔光箱越大越好,但是大了也要考虑地方和收纳空间,所以各位按需考虑吧。

负责辅光柔光的是一盏70cm直径的十六角柔光箱,这个柔光箱同样也是越大越好。

顶部我则是架设了俯拍机位,一只50mm定焦负责高角度俯拍。

为什么要用50mm定焦,因为对于俯拍来说,越广角边缘越奇怪,画面边缘会很不自然,当焦段拉到50mm之后,拍摄画面边缘看起来就舒服很多了。

另一方面来说拍摄高度越高越好,我这基本升高到2.4米左右高度了,对于灯架和杆子压力很大,所以我用了一直轻便的定焦头替代变焦头拍摄,也方便调整画面,减轻压力。

用手机蓝牙连接相机,用于监控拍摄角度的调整,以及开启或者终止拍摄。

另外我后期计划用一根视频线连接上图左侧的便携显示器,用以充当监视器,毕竟蓝牙连接拍摄视频延迟夸张到离谱,这样可以随时看到画面方便调整。

这是俯拍角度下的画面,是不是看起来很舒服。

第二种布光方式也是最常用的,适合展示画面,后期加旁白配音。

比如我搭建的桌面经常用来当背景,尤其是显示器壁纸作为五颜六色斑斓的背景,打光是需要技巧的。

这里南光Forze 300依旧充当作为顶光,光线一定要垂直,主要是照亮被拍摄物体后面的区域。

而被拍摄物体,需要另一盏灯打亮主体,同时为了避免光打到显示器上造成反光,我们需要格栅将光线控制在主体位置。

增加了格栅的柔光箱。

这样屏幕不反光,被摄物体也足够亮。

以上布光场景中,两盏灯色温几乎一致,没有出现奇怪的色温偏移现象。

四、成品展示&老蛙拍摄静态样张

最后放上目前做的两个产品展示评测,以及一些老蛙镜头拍摄的静态图片,我个人感觉还是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

小巧有颜值的ITX办公主机,乔思伯BO100装机体验

价值7000块的雷电三桌面硬盘使用起来是什么感受?

老蛙还是很有意思的,就算是静态照片也蛮好玩的,只是视频方向的表现会更震撼一些。

老蛙拍摄奥林巴斯EM10 Mark3传感器。

拍摄1:43的小尺寸BMW mini小车模。

拍摄复古音箱的中高频单元。

拍摄乐高路虎的内部驾驶结构。

深入拍摄乐高路虎减震结构。

不一样角度拍摄Macbook Pro。

五、写到最后

不要让器材限制了你的创造力。

目前性价比最高的拍摄器材除了手机外,就是索尼的A6400搭配适马镜头了。

而补光灯在不考虑老蛙这种特种镜头的场景下, 60W功率的LED灯就能满足最低需求。

至于剪辑器材,除了手机外最方便的就是苹果的Mac mini了 ,fcpx上手轻松容易,特适合初学者。

而滑轨可以选择手动非电动模块,成本也能进一步下降。

至于麦克风,国产无线麦克风也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

希望大家都能在拍摄视频的同时不忘初心,在这股全民皆视频的浪潮下各取所需。

有问题评论见。

隔热隔音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断桥铝合金门窗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价位2000档全能王 鹿客S30全自动推拉款智能门锁 下一篇: 任丘市门窗型材市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