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一 虎丘(1)

银行理财 阅读 86 2024-12-10 15:04:19

仲春苏杭游记之十一 虎丘(1)

原创 天涯牧秋 带走一片云彩

虎丘,因它名字响亮,到苏州岂能不到虎丘呢,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那就听他的话,进去玩耍一番,一了心愿,也把这篇做苏州游最后的结笔,我想甚好。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约5公里处。是一座突兀于平原上的山丘,高度为330多米,占地约300亩。相传远古时期,曾是东部海岸线上一个海湾,由火山爆发产生岩浆堆积成的小岛,涨潮时被水淹没,退潮时又涌出海面,被称为海涌山或海涌峰。久而久之,海陆变迁,海涌峰成了陆地上的一座山丘。

海涌峰为何被称为虎丘呢?这要从春秋时期的吴越之争说起。3000多年前,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离开陕西岐山,来到太湖之滨,建立了勾吴部落,经过十几代人的开拓和积聚,建立了吴国。泰伯的二十一世孙吴王阖闾,为了争霸事业,重用孙武和伍子胥,“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于公元前514年建阖闾大城,成为东南的一大都会,使吴国达到了鼎盛。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王允常去世的机会,率兵攻打越国。由于骄傲轻敌,中了越王勾践的埋伏,在槜李地区受伤,回师途中在嘉兴去世,归葬海涌山。这段历史,在唐代陆广微撰写的《吴地记》上这样记载:“海涌山在吴县西北九里二百步,阖闾葬此山中。发五郡之人作坟,铜椁三重,水银灌体,金银为坑。《史记》云:‘阖闾坟在吴县阊门外,以十万人治坟,取土临湖葬。经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吴越春秋》云:‘阖闾葬虎丘。十万人治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山。”古代文人善附会,不说该丘像虎形,却道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这都是传统伎俩了。

自此以后,虎丘成了苏州的一大名胜。千百年来,无数英雄豪杰、文人雅士凭借这个舞台,演出了许多威武壮丽的史剧,留下无数的宝贵遗迹,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但是,阖闾的墓葬,却是千秋万代被后人踩踏,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古代,这是一种最大的侮辱。

后来,吴王夫差为报仇雪恨,率兵攻打越国,在太湖夫椒山大败越军,拘捕越王勾践夫妇到虎丘,令其在阖闾墓前守坟养马。

秦始皇东巡虎丘,曾登山游览,并派人挖掘阖闾墓,寻求吴王宝剑,而终无所得。

秦末,项羽组织江东八千子弟兵,在虎丘揭竿起义,转战南北,在巨鹿之战击败秦军主力,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基础,成为风云一时的西楚霸王。

东汉末年,孙权以苏州为根据地发展争雄事业,为巩固发展政权,派人挖掘阖闾墓,寻找地下宝藏,也一无所获。

唐代宝历年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一年多(825年5月至826年9月),对苏州和虎丘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苏东坡多次游览虎丘,写下了许多诗词。

后来,明代唐伯虎发现剑池干涸后,暴露出的阖闾墓甬道口,几乎差一点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明代末年,以张溥为首的复社曾经在虎丘千人石聚会,有来自全国的复社成员共上千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清代康熙、乾隆曾多次出巡苏州,在虎丘留下了许多墨宝,在苏州民间传为佳话。

虎丘也是江南有名的佛教圣地,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晋代。东晋司徒王珣和司空王珉兄弟,在虎丘营造馆舍作为别墅。咸和二年(327年)舍宅为东西两寺,以剑池为界,后两寺合二为一。唐代因避唐太祖讳,改虎丘为武丘,寺庙称为武丘寺。北宋时改称云岩禅寺。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虎丘云岩寺始建佛塔,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竣工。寺庙几经兴废,于清康熙年间重建,改名为“虎阜禅寺”。虽然现在寺庙遗存不再是宗教活动地,但从规模上还能依稀辨认出当年佛寺的盛况。

自古以来,虎丘是繁华商贾之地。明清时期,这里商贩聚集,酒肆林立。到了清明踏青和山塘庙会时节,虎丘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小像,与薛幡毫无相差。”“薛宝钗拿着细细看了一看,又看看她哥哥,不禁笑了起来。”这一段对虎丘捏像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勾划出当年虎丘集市的热闹。

虎丘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浓郁的文化氛围,秀丽的自然风光,便成了苏州首选游览胜地。明代李流芳把它归纳为“虎丘有九宜”,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直落木、宜夕阳。也就是说,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有其独特的风味。

虎丘广场与山门

未进虎丘山前有个广场,虽然不大,但甚为秀气,甬道上,伫立着一高大威严的玉石牌坊,三檐四柱式,被雪色挂花掩映其中,正面红底金字“吴中第一山”;背面同样大小的“虎丘名胜”牌匾,同样引人注目。有趣的是,牌坊跟前有个孙大圣打扮者,手持金箍棒,威风凛凛,乘兴耍玩,见到小朋友,还会主动伸手问好,引的众人一番欢乐。

广场中央,摆放着一尊巨大的青铜鼎,将虎丘宝塔的影子供奉其内,在园林尽头,有一残垣段壁,中间一长方石,上写金光闪闪的“海涌”大字,远望,青松遮护,虎丘塔如柄利剑刺向青天,淹没在一片绿树丛中。

过桥进入民居街巷,不及细看,顺狭窄街巷转过,看到了海涌桥,一座花岗石材料建成的仿古式拱桥。这座桥是1956年凿通虎丘环山河时所建。桥上有十二只形态各异的小石狮,一边六只,雄狮手上皆抓一球,意味至高无上的权利,雌狮抱着一只小狮子,意味子孙绵延。

见一黄色大影壁,上有砖雕“海涌流辉”四字,影壁旁有桥,过桥便是虎丘的头山门。路旁有些怪石,圆滑的石体是因为海浪冲刷而致。

头山门是黄色墙壁,说明里面肯定有寺庙,准确地讲,应该是寺里有虎丘,因为整座山都是藏在寺庙里的,这点确实与其他佛寺不同。

到虎丘,有两条路,一条是今天走的路,经广场上桥可抵达;另一条是水路,从阊门上船。到照壁前下船。古时虎丘离城虽近,但无大路和河流可通,游人需从田间阡陌穿行,如遇雨天还要涉水方能抵达,交通极为不便。

宝历元年(825年),五十四岁的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吏。这位热爱苏州风物、对虎丘情有独钟的大诗人,领导百姓自阊门至虎丘开挖河道与运河贯通,沿河修筑塘路直达山前,又栽种桃李数千株,加以美化,绕山开渠引水,形成环山溪。虎丘山下溪流映带,碧波潺缓,远远望去恍若海上仙岛。此后一千多年间,山塘成为连结阊门与虎丘的唯一纽带,是既是阊门商市的延伸,又是虎丘风景名胜的前奏。所以,“海涌流辉”也是水码头。

检票口装饰的如同木制水乡风情门,纤细木格搭成灵巧图案,越过石房后尤向前延伸,白底黑字“东吴第一山庄”匾额,醒目大方,字体不算霸气但很遒劲。

山门殿灰瓦黄墙,有三个门洞,中间大,两边小,两边小门洞各有“山清”,“水秀”的门楣。门上悬挂“古吴揽胜”牌匾。内侧挂一红色方形牌匾,牌匾四周金龙镶边,上写四个金色大字“虎阜禅寺”,字中央有金印,是块御匾。大门两侧一副楹联:水绕山塘,笑旧日莺花笙歌何处?塔浮海涌,看新开图画风月无边。

进大门后,姹紫嫣红的花朵正在绽放。郁金香亭亭玉立,舞动着婀娜的身姿,洁白无瑕的玉兰淡淡清香迷人,海棠单薄的蝉衣上一抹羞红,让我感到虎丘的春天是诗意的居栖。

在一面墙壁上,悬挂着历代大师们笔墨碑文,草隶楷篆,笔风各有千秋,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逼利剑锋芒,感到肃然巍壮,大都是吟咏虎丘诗词。另一侧,则是各界领导人参观虎丘山庄的纪念,其中不乏刘伯承,习仲勋,邓小平,胡锦涛等的题词。

断梁殿

“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建于元代,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殿外挂牌匾“大吴胜境”,落款是光绪三年三月二日曾寿重立(1877年)。

苏州在历史上曾有吴县,吴邵,吴州等称谓。曾是春秋战国吴国发祥地。三国孙吴根据地。是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镏所设中吴府府治。一般讲,吴地就是指苏州这一带。

“大吴胜壤”,画龙点睛表述了虎丘在苏州的重要地位。两侧挂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让人想到人在画中走,画又入眼来的感觉。朝北挂着现代学者梁漱溟书横匾“含真藏古”。这四个字出自顾恺之一千六百多年前的《虎丘序略》,因此,这个“古”字、“真”字,揭示了虎丘的真实价值。

楹联:翠竹苍松全寿相;清泉白石养天和。这是乾隆的句子,启功手书。描述了虎丘历史上的盛况,房屋鳞次栉比,画船来来往往,话语声、卖花的叫声组成了一幅繁华的市井图。

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与杨二郎斗法,孙悟空把自己变做了庙宇的镜头就在这里拍摄,二山门就像老虎的头颅,洞门像老虎的嘴巴,窗洞像老虎的眼睛,两边凸出的青石碑像老虎的耳朵,两旁的树木像老虎的胡须,门前的露台是老虎的舌头,环山河水是老虎的口水,山丘像老虎的脊梁,宝塔象老虎的尾巴。其实,早在元代就有这样十分形象的比喻了。

面阔三开间,进深两开间,单檐歇山顶,结构特殊。这座殿门的正梁,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两段接合,中间有明显的拼缝,所以称为断梁殿,或称为双梁殿,建于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

以今人来看,是运用了力学中杠杆原理,断梁下一排斗拱相托,将中间承受力分散到四周,采用“挑梁式”构筑方法,再靠两边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支撑四周,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也显得更为珍贵,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

民间传说,元代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要苏州地方官吏限期在虎丘建造一座殿门。当各工作准备就绪打算上正梁时,突然发现,原本作为正梁的大木料,被当作顶梁柱一锯两截。限期已经临近,无法再寻找正梁木料,老工匠赛鲁班想方设法建造了这座断梁殿,总算按期竣工。

当然,这只是一则民间故事,经不起推敲和考证。因为,仅在苏州地区,元代建造的断梁殿就有两处:一处是虎丘二山门,另一处是东山轩辕宫(重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即1338年)。也就是说,不可能两处建筑工地工匠,都把正梁锯错了。分析起来,这座断梁殿的建筑手法,采用了菩萨顶、棋盘格、琵琶吊、斗拱等工艺,起到了顶力和吊力作用,分担了屋顶对大梁的压力。这座殿门,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二山门里,原来有两尊金刚力士的塑像,现只留有元代和明代的青石碑刻四座,记载着虎丘的历史,轻敲碑石,咚咚作响,也称响碑,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沿着山路向前,可直达剑池和虎丘,一路可见著名的虎丘十八景。但我没有这样走,而是,先来到西侧的拥翠山庄。

拥翠山庄

虎丘名胜甲吴中,集山水、寺庙、园林于一体,既具泉石之胜,又有园林之美。“拥翠山庄”就是其中的一座山地小园。

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呈纵长方形,面积不大。但利用虎丘高低的天然山坡,因地制宜,依山筑屋,层造而上。建筑之间点缀峰石花木,有小园林之胜。

山庄结合地形,巧借园外景物,布局灵活,视野开阔。于此可仰视虎丘塔,远眺狮子山,俯览虎丘山麓一带秀丽风景,别有情趣。是晚清名噪一时名妓赛金花的丈夫、苏州状元洪钧(文卿)发起兴建的,之前为月驾轩故址。

走近山庄,首先看到大门左右两壁白墙上,镶嵌的“龙、虎、豹、熊”四个行草大字石刻,苍劲有力,气势磅礴,尤其是“虎”字,虎头、虎嘴、虎腹、虎背、虎尾,一笔而就。传说是唐伯虎与祝枝山比赛书法而留下的墨迹。但据考证,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十月桂林陶茂森所书。

每层布局不同,景色富于变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树一帜。登层层台阶而上,门楣上用正楷书就的“拥翠山庄”四个大字,很是奇怪,山庄的“庄”字多了一点。查资料得知,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赛金花所加,意为自己是洪家多余的人。另一说法是因山庄缺水而增加的“一点水”。

山庄分为四层,构筑精巧,一层高于一层,山地小园风貌既区别于市园、郊园,也不同于寺庙园林。

进了园门,第一层是抱瓮轩。对联很虚幻:竹外山影;花间水香。面阔三间,是全园主要建筑。轩东有花窗粉墙环绕,墙外是著名的“憨憨泉”,轩后有边门可通井台。

憨憨泉

一块圆卵形的石碣,刻着北宋吕升卿所书“憨憨泉”三字。石碣前,存一眼古井,平时用铁盖盖住。四周用花岗岩砌成的栏杆。为梁代高僧憨憨尊者所凿,相传此井泉脉恰好在海眼上,所以又叫“海涌泉”。

井泉犹如一个盛水的瓮,抱瓮轩因此得名。轩虽得名于泉,但意却出自于《庄子·天地》篇。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路过此地,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甕去浇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后遂以“抱瓮灌园”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亦作“抱瓮”,这是文人墨客的说法。

但民间传说有不同,导游说,古代虎丘山上没水,山上庙里吃用的水,全靠人一担担从山下挑。负责挑水的是庙里的一个小和尚,两眼长满了云翳失了明,连名字也没有,整天闷声不响摸着山路跳水,大家都叫他“憨憨”。

有次脚底一滑跌了跤,水打翻在地,他爬起来,想摸到扁担水桶再去挑,不料又滑了一跤。跌得腰腿疼痛,吃力用双手在地上摸索,想找到扁担站起来。摸来摸去,发觉不少青苔。“青苔会不会就是泉眼呢?”想到此,便跪在地上,用双手刨地。十个手指刨出血来,也没刨出泉眼,老方丈看见他跪在地上“发痴”,又耽搁了挑水,就用拐杖打了他。

人一旦坚守了美好信念,就能产生出高尚境界。憨憨每天挑水,只要有歇的空儿,都到这个地方挖土,双手十指都血淋淋地,天长日久,他挖到山壁下,泥土越来越松软湿润。那一天,恰好一位樵夫看到说:“半山腰不可能有泉水,你若挖到,我就变成青蛙。”话刚说完,一股泉水涌出来,溅到他的双目上,竟冲开了云翳,眼睛明亮了。这时,他发现那位樵夫,果然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守在古井旁边。被人称做“青蛙嬉水”。这个民间故事不可信,但是,这眼古井,却是憨憨法师所凿,是有据可查的。千百年来,憨憨泉水沏虎丘白云茶。一直是虎丘寺僧侍奉贵宾的佳品。

清代学者洪钧中状元后,衣锦还乡,同几位好友从阊门坐船到虎丘游览,途中结识了赛金花(时名叫傅彩云,后曾改曹梦兰)。上山游览时,看到僧人抱了一只瓦瓮下山汲水。感到很奇怪,就说:古书上说虎丘有憨憨泉,为什么不汲泉水,而要汲河水?僧人回答说:“憨憨泉早已湮没,不知在何处。”洪钧等人就在附近寻找。赛金花见到附近低洼处有青苔,扒开大石板,果然有一股清泉汩汩而出。就这样,憨憨泉又重见天日。洪钧和几位好友捐了些钱,重修了憨憨泉,并在井边盖了几间小屋。东部墙壁上嵌有碑刻,记载着重新发现憨憨泉的大致经过。

拥翠山庄的二—四层

穿过抱瓮轩,随山势而上,是第二层园景。为四角形的“问泉亭”,亭敞三面,东南面对憨憨泉,内设石桌石凳,可供小憩,壁置“废山瀑布”挂屏及诗条石碑两块。

西侧上方有轩一座,南北各接以小轩,整个形体如同小舟,遂取《水经注》“峰驻月驾”意,题为“月驾轩”,这是第三层园景。轩内旧有题额“不波小艇”,楹联一幅: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上联出自杜甫《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下联勾画了月驾轩的形态特征,似屋非屋,似舟非舟,不知是在陆上还是在水上?联语通俗巧妙,诙谐有趣。

由月驾轩而上为第四层园景。主要建筑灵澜精舍。“灵澜”即“美泉”,指憨憨泉。轩内有洪钧撰书楹联一副:问狮峰底事回头,想顽石能灵,不独甘泉通法力;为虎阜别开生面,看远山如画,翻凭劫火洗尘嚣。舍外廊柱上是一幅写景抒情的对联:水绕一湾幽居是适;花围四壁小住为佳。灵澜精舍面阔三间,东侧是平台突出园墙外,于上北可望虎丘塔影,南可俯视台下上山之路,与下面拥翠阁相呼应。平台将园内园外巧妙地联在一起,让园子能巧借周围的山林景色。

山庄最上层为送青簃,与灵澜精舍和两翼山廊形成四合院。送青簃为后来民国所建,原为陆公祠旧址。“簃”指大屋子旁的小屋,送青簃意指送来青色的小屋。堆叠太湖石拟态假山,峰石之间,蹬道宛转,沿路栽种树木、花卉,自然有致。围墙隐约于树丛之间,墙内墙外森木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拥翠”的生动图景。

拥翠山庄是苏州园林中,唯一一座有山而没有水的园林。山庄虽然没有水,但却是为水而建;虽然不见水,却处处有水意。虽因能借景虎丘别具一格,但也因处虎丘之下不为人注意。虽然有深厚人文历史,但与一千多年的虎丘塔、二千多年的剑池和其他众多的景点相比,还是显得不够吸引人。跟团来的游客,导游因节省时间对拥翠山庄也只是一句带过,因此这里游人较少。

冷香阁

出了拥翠山庄的后门,向北往山上走,见一白色围墙的院子,黑色门洞上砖雕刻“冷香阁”三字,进院门,见一幢二层小楼,便是冷香阁了。为木结构建筑,楼高两层。阁上下都是五楹,东、西、南三面环以廊,高爽幽静,别绕清趣。楼下为大厅,内置琴案、棋案、书案、茶案,正中高挂“巡桅索峭”牌匾,两侧楹联:潭水光中塔影;梅花香里钟声。

民国七年(1918年)元宵节,一代宗师金松岑带两个儿子,骑驴踏雪,拟在此植梅建阁,以壮虎丘景观,方便苏州市民就近赏梅,以免“探梅必于邓尉,住返必三日程”之劳。后与汪鼎丞、费仲深等文化名人联合发起,由社会名流、各界人士捐款集资,由邱玉符主办兴建。

民国八年(1919年)竣工,种植红、绿、白梅300馀株,冬春之际,清风疏影,暗香浮动,故取名冷香阁,成为一时之胜。被文人雅士誉为“小香雪海,兼有孤山、邓尉之胜”。自此,虎丘冷香阁成为苏州市民最便捷的赏梅处。

金松岑(1873-1947),吴江同里人,名天翮、天羽,号壮游,笔名爱自由者、天放楼主人,早年就读江阴南菁书院。中日甲午战败,他“痛政府不足图存”。与陈去病在同里创设雪耻学会,响应康梁维新。主持同川学堂和同川自治学社,创办明华女校,开吴江新式教育先河。1899年应蔡元培先生聘,襄助中国教育会会务。民初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先后任江南水利局局长、吴江教育局局长。才高学广,有“吴江文皇帝”之誉。1911年,金松岑迁居苏州,讲学授徒。1932年与章太炎等成立中国国学会,研究国学。后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抗战时,写下《论气节不讲足以亡中国》檄文,大力提倡民族气节。以学识及气节并重,谆谆教诲学生,悉心为国家培养人才。其门生著名者,如柳亚子、王佩诤、潘光旦、金国宝、严宝礼、费孝通、王绍鏊、蒋吟秋、范烟桥等。抗战胜利后,金松岑从沪返苏,闭门谢客,晚境病贫交迫。1947年1月1日,金松岑撑着拐杖拖着病驱去东吴大学,为北平沈崇事件找美国传教士文乃史论理,回家后一病不起,10日病逝苏州。

冷香阁落成后,南社社员及文化名人、书画大师多次雅集。1936年正月,金松岑约南社社员及当时寓居网师园的四川内江国画大家张善孖、张大千昆仲雅集冷香阁。席间,张氏兄弟应请欣然写意作画虎丘前山图。歙县吴子鼎允为补梅。“冷香阁雅集第二图”,长1.75米,高0.305米。抗战胜利后,金松岑恳请时誉“江南第一书家”的常熟萧蜕书卷首题引。自己为“苏州虎丘冷香阁雅集第二图”撰跋,并请光绪翰林吴县潘昌煦书。1947年初,病逝前,叮嘱长孙金有廉将宝图交到省立图书馆保存,馆长蒋吟秋亲自装帧后,悉心收藏。现藏苏州图书馆。

冷香阁东院粉墙外壁,嵌有两尺半见方的三个篆体大字“冷香阁”,为冷香阁建造当年,年仅15岁的华阳少年书法家洪衡孙所书。

冷香阁底层东西洞门外侧,北壁对称砌嵌《建筑费收支公鉴报告》石刻,各有四块约高0.35米、宽0.85米的书条石拼接而成。

东首石刻《谨将当道诸先生捐助芳名开呈鉴核》,记录了当时捐款助建冷香阁的政要名流、各界人士400馀人的姓名和金额,多至100银元,少的仅1元,均一视同仁,明文列出。

西面石刻详细记载建造冷香阁和买树植梅的料、工、费等各项开支近百笔,笔笔有名目,有金额,有的还附注经手人姓名,数目较大的附注“另有细帐”。开呈公鉴“共收银六千九百五十一元四角三分正”,“共支银元七千五百二十二元九角一分一厘”,之前于“恒孚(银楼)存款生息银三百四十六元六角六分一厘”,之后收善后捐多笔,每笔多少亦一一列出,“净存基本金二千三百六十一元四角八分,存于恒孚(银楼)生息按月摺虎丘公记,日后维修动息不动本”。帐目清晰,财务透明,显示了文人的高风亮节,我想,值得现在村镇干部来取经的。

有金松岑亲撰《冷香阁记》,高约0.4米、宽约0.9米。题刻:“余尝博览天下名山,而缅思夫咀丹服气之流,入山林惟恐不深密,盖德不称而自托于道,以求远于人世,乃若君平、子真、伯鸾、靖节、和靖诸贤,其贞不绝俗,其劲不挢时,风采隐然,越千百年而入乎人之心。夫使其人不隐而之乎显,则亦无以异乎吴季札、顾元叹、范希文之行谊,居可知也。是故贞且劲,德之至高焉而不自高,于吴之先民见之矣,于吴之山与夫此山之花见之矣。花开之时,愿我邦之人暨四方贤杰,登斯阁者,观余此文,欣然有契于心焉”。

石观音殿遗址

离开冷香阁,穿过一个门楣,上写着“吹香嚼蕊”的圆门洞,来到石观音殿遗址。又名应梦观音殿,遗址面积三十馀平方米,周边建有东西向、长方形的闭合院落,院子里有考古发掘出来的武康石质地坪、墙壁部分石料,和石头莲花盆、佛座等构件。最东面是门厅,上有刻著“古石观音殿”的砖门楼,门厅内将设陈列橱,用于陈列此前挖掘出来的宋代石观音像手指、脚趾等文物;西部、北部有碑廊和碑亭,内置观音石像、《石像大士赞并序》等碑刻。并有一幅楹联:杨柳枝头雨露洒,恒妙世界宝莲开。

据乾隆年间《虎阜志》记载:宋庆历年间(1041-1048),北宋天圣年间,湖州臧逵、臧宁兄弟侍奉双亲十年如一日。臧逵得痢疾,经济拮据。他昼夜洁斋,并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晚上梦见白衣人针其耳,毛病马上好了。臧逵善画,臧宁精刻,宋熙宁七年(1074)在洞庭西山觅得太湖美石一方,于虎丘山造像,覆以石室,俩人发愿雕观音像,但不清楚具体的模样,有一天臧逵又梦见了白衣仙人,醒来连忙追忆,所绘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亲,体态健美,神态庄重,使人肃然起敬。时人看了无不称好,谓之应梦观音,传为佳话。此便是内中观音石像的来历。

后曾公亮、胡宗愈、林希、沈括、杨志等名士,书“大乘妙法莲花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计十五块、九十行,饰于三面石壁上,每行下具书人官阶、姓名等。至明罹火,石断裂而像独完善如故,愈见神奇,名声大振,里人募材构殿,饰像以金。清雍正七年重建,马曰璐有文《重建虎丘山石观音殿记》。石观音殿的地坪和墙壁是武康石质地,原屋顶是木结构的。石观音殿清代被列为虎丘十八景之一。

关于应梦观音还有一个传说。元末常遇春打败盘踞苏州的张士诚,虎丘寺僧将应梦观音图献给常遇春,常遇春不接受。被部下拿走了,流落到常州范某手中。一夜,范母梦见一女子说:“送我回去”,范母问:“送到哪里?”,女子说:“虎丘”。于是,范某将观音像送回虎丘。送画船经过浒关时,又被贼偷去卖了。买的人也梦见女子要求将画送回虎丘。几经周折,应梦观音像回到了石观音殿。石观音殿现在还保留着石观音像的衣饰残件。

解放初,虎丘小学设于拥翠山庄,石观音殿的大殿也曾为临时教室。文革初,殿内石观音像和石刻等全被砸碎,成了填坑的烂泥碎瓦。1969年,大殿被拆除,后改建成茶室和旅游用品商店。2006年9月4日将遗址清理后,古石观音殿遗址重见天日。我想,假如虎丘山上的古迹,能有一部分保存到今日,完全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只能算是文化革命遗产。

申公祠、陆羽井与致爽阁

出了观音殿,一拐弯又来到申公祠,申公祠原为明代苏州状元申时行的祠堂。现在是“虎丘历史名人馆”,展示春秋战国以来与虎丘相关的历代名人事迹。

走进申公祠,只见房内最高处挂着“申文定公祠”牌匾,另一块书写的“剑气禅心”的匾额,高高悬挂在祠堂中央。厅堂中间摆放屏风,上书《虎丘山序》,两侧分别挂有对联:卧虎宝地王气直射天阙,藏龙神泉剑芒森穿地宫。

申时行是状元宰相,归居苏州后,常与故人觞咏第三泉上,以至乐而忘归。曾说:“百岁后,吾魂魄犹应依此”。申氏后人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在此建申文定公祠。祠毁于咸丰年间的太平军战火。民国九年(1920年)申氏后人申振刚在废址上重建。解放后,申公祠关闭。文革后,开办成小卖部。后改回原名。

出申公祠,往上走,看见一个小门洞,门楣上写着“陆羽井”。穿过小门,是一亭名“三泉亭”。三泉亭横跨山涧上,凭栏俯视,只见一狭长池潭涵于丈余绝壁间,藤箩垂绿,亭下一眼泉水汩汩从石壁中淌出,直溅入潭,顿觉泉石幽深,古意盎然。泓泉源就是名闻遐迩的虎丘第三泉。

爱茶的人应该知道,茶圣陆羽将天下名泉进行排位,第一泉、第二泉我都去过了,不想今日与这第三泉不期而遇。相传“茶圣”陆羽在唐贞元年间来到虎丘,挖了一口石井,井水清冽、味甜,所以又名“陆羽井”。陆羽研究茶道,能品出各种茶水的细微之处,写出了第一部专著《茶经》,后人把他尊为“茶圣”。他认为虎丘山泉可与天下名泉比美。天下名泉中第一为镇江扬子江“泠泉”,第二为无锡惠山“石泉”,苏州虎丘石井泉为第三,这是传说。

其实,第三泉的评定,是唐代刑部侍郎刘伯刍,他遍尝天下名泉佳水,评出前七名,虎丘石井为第三,宋绍熙年间,郡守沈揆在泉上跨水建“三泉亭”。明正德年间,长洲知县高第构筑“品泉”、“汲清”两小亭。王鏊曾为此作《虎丘第三泉记》,刻碑置品泉亭中。后又毁。明万历年间,申时行之子申用懋重建三泉亭,陈继儒作《三泉亭》记。以慰其灵。咸丰年间,三泉亭毁于太平军。现在的亭为民国十四年(1925),申氏后人申振刚重建。

第三泉北侧岩壁,形似千仞悬崖,摩崖石刻蔚然大观。下到涧底,首先可以看到南侧岩壁上,有一块石刻第三泉由来的碑文,上书:唐代茶圣陆羽评品此泉,水质甘冽,味甜醇厚,为天下第三而名……

四周赭色石壁陡峭如削,纹理天然,秀如铁花,浑然天成,被苏东坡赞为“铁华秀岩壁”。后人遂称其为“铁华岩”。 清代范承勋将这三个大字刻于壁上,其侧,还有芝南书“第三泉”。峭壁上六个笔力遒劲的擘窠行楷大字,字体凝重雄浑,粗扩而又豪放。因旁边有石观音殿,所以,第三泉又被称作“观音泉”。

解放后,园林管理部门在整修虎丘时,对第三泉又加疏浚。抽干池水,清除淤泥后,发现池底筑有砖砌的井,井深2米,砖形狭长,有六朝砖的尺寸规格。由此可见,此井应早在隋唐以前就有。井旁有一个高约2米、宽约1米的人工开凿的石通道。通道口叠满乱石,水从石道中流出,通过乱石堆,注入剑池,是虎丘剑池的源头。

重回到三泉亭,沿山路上山,来到致爽阁。致爽阁又名“虎伏阁”,在虎丘山顶。此地旧名小五台,即海涌峰,为虎丘山上之绝顶。因“四山爽气,日夕西来”而得名。高秋来爽气,大地展东风。文徵明曾为之书匾。清康熙年间圈入行宫。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民国十九年(1930年)住持宣愣募资重建,宣愣出家前曾是军阀张宗昌的卫兵。

致爽阁是虎丘山最高处的建筑,阁回廊环绕,阁凡三楹,高适明畅。阁内高悬郑定忠书“致爽阁”和于右任“伏虎”两匾。阁外平台旷朗,林木葱茂,微风扑面,真可致爽。元代顾瑛《致爽阁》诗云:“高阁对西山,飞岚落几间。开襟致秋爽,心与白云闲”。远眺群山,胸襟舒畅,景色秀丽,特别是西南的狮子山,酷似一只蹲伏回望虎丘的雄狮,构成著名“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

阁内陈设明式家具,特别一提的是致爽阁的窗户设计,四周全是可以打开的明窗,只要打开所有的窗户,楼阁马上变成一个四面通透的亭子,看着就叫人感到凉爽,难怪叫致爽阁了。

致爽阁旁,即是最著名的云岩寺塔了,也就是虎丘塔。刚欲进前,听到旁侧门外一阵喧哗之声,便穿过“入解脱门”出门去观看,佛教中有“入解脱门,来圆觉地”说法。入解脱门的意思是说走上学佛的道路,通过学习体验佛的经典道理,解脱如幻的尘世烦恼。

由于上山路径不同,我没由此正面进入,到是走出了“入解脱门”,是不是有点留恋红尘世界的意味呢?

别墅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仪征钛美铝合金门窗定制厂 下一篇: 件量少、成本高……“快递进村”这些堵点待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