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信高收益三招防被骗
别轻信高收益 三招防被骗
别轻信高收益 三招防被骗 更新时间:2010-11-13 6:55:56 银监会一纸《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让银行销售保险成了关注的焦点。 虽然通知有25条规定,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保险产品不得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销售;不得将保险产品收益与上述产品简单类比,不得夸大保险产品收益”。记者在多个保险论坛上看到,对于银保监管新规,网友普遍支持,认为“这样很好”。 鼓吹高收益 对于新规,保险公司的反应很谨慎。9日,某中资保险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刚刚接到通知,还在消化理解,对于新规里面的具体内容,目前不方便接采访。” 一直以来,保险产品功能被本末倒置,片面夸大投资理财功能,而忽视了保险保障功能,由此也多产生保险销售误导,很多集中在银行保险的销售上。今年1月份,北京保监局局长丁小燕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银保销售有四大误导,分别为“不谈保险谈储蓄,不讲保障讲理财,宣传高收益,隐瞒费用扣除”。 “银行销售保险误导,常见的一般是将保险当存款或理财产品卖、夸大收益、存钱得保障等这几种,我们论坛上也经常会有网友发帖投诉或者讲述被骗经历,基本上就这几个方面。另外还有在银行柜台存钱的时候,柜员直接推荐保险,说比存钱收益好,建议储户办这个,一些年纪大的消费者因为比较信任银行、储蓄所,一听收益比存钱好,就直接进行办理了。”口碑理财网保险业分析师储琼说。 银行推波助澜 “银保销售误导,矛头都指向保险销售人员,但是从消费者反馈情况看,银行在其中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储琼告诉记者。 储琼的这个说法,记者亲身得到了体验。11日上午9点多,记者来到光华路上的某家银行销售网点,在资料宣传架上,放着人保健康个人护理保险、光大永明金保顺两全险、中国人寿鸿盈两全保险的宣传资料,网点的一位大堂经理自称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很热情地向记者推荐起保险产品来,在她的表述里,保险产品其实是收益很稳定、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理财产品,同时又附加了部分保障功能,丝毫未提可能面临的风险。 根据她的介绍,不难这样理解,购买保险产品的本质需要,即保障功能已经为次,而理财功能已经成为保险最为实用的特点。 只买要的不买“吹”的 对于普通消费者如何躲开银行销售保险的误导,记者采访了多位保险理财师,总结起来,有三招可以帮助消费者擦亮眼睛。 首先是,“要清楚明白自己的需求,对于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无论是保险产品还是银行理财产品,或者其他,不管推销人如何吹嘘高收益,都不要轻易购买,否则就容易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十多年保险产品销售经验的资深代理人李金凤说。 其次,储琼建议,购买保险产品也跟买东西一样,可以货比三家。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保险产品种类丰富,同一种类型的保险产品,如重大疾病保险,几乎每家保险公司都有相关产品,如果真有保险需求,要认真对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款,或者咨询一下专业理财师,不要急于下单,冲动消费。 最后,保险产品毕竟属于金融产品的一种,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毕竟有点复杂,很难全部理解,因此,在购买时要详细阅读保险合同,对于各种单据要保留好。保险代理人对产品的解释也要留有证据,可以进行对话录音等等,这样以后发生纠纷,也可作为证据。 “有些保险代理人确实不负责任,一味夸大保险产品收益,这就要求消费者自己要多问、多看,是不是保本的、究竟能有多少确定的收益等等。如果手中有闲钱,买份十年、二十年的保险产品,防范风险就是很对的,但前提是,一定要清楚自己所购买的是份保险产品,是分红型的,还是万能型的,能获得怎样的保障和收益。”李金凤说。 链接 银保销售误导案例 记者搜罗了消费者被误导的四个典型案例,今后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就可以擦亮眼睛,谨防被“骗”。 第1 存钱变保险 2007年11月7日,年近七旬的郭女士揣着辛苦积攒下来的养老金2万多元,到海淀区知春路某银行网点进行存款,但刚一迈进银行门槛,立刻就被网点里某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死死缠住,向郭女士推荐了一款投连险,称该产品“一年来增长率88.28%! 预期收益率20%~30%、上不封顶!额外增加账户价值……” 郭女士被代理人天花乱坠的说法唬住,将2万元养老金全部购买了保险产品。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郭女士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收益,反而眼睁睁看着本金像坐过山车一样,一路下滑缩水,血本无归。郭女士平日靠1000元退休金维持生活,从来不知道投资股票、证券、基金,本金可能全部丧失,完全不属于高风险、积极型及以上的高端客户。 第2 宣传高收益 武汉网友Eming今年4月27日发帖称,去某银行办理一万多元定期存款时,银行大厅里一位穿着银行工作人员一样衣服的女营业员给他介绍了“保险是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一种新银行理财产品”,在银行这位女营业员的逐步说服下,Eming决定购买并到银行理财低柜签写了姓名。Eming平时工作很忙,没时间理财,同时想到,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自然安全性也很高。之后,Eming拿到了合同后,才发现只是购买了纯保险理财产品,由于已经过了犹豫期,Eming在损失过半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退保。 第3 不提保险二字 网友“小七xuan”发帖称,国庆期间去某银行营业网点存定期存款,大堂经理鼓吹说,现在有一个新的业务,产品收益比定期收益要高很多,每个月都结算利息,利息会自动划到客户账户上,利滚利,并且不收利息税。这位大堂经理承诺,如果能存够一年,收益肯定会在6%以上。在整个介绍的过程中,这位大堂经理从没提到保险二字,只讲有多少分红,也不提任何手续费和管理费。小七xuan稀里糊涂就购买了5万元,5天后来营业网点拿合同时,发现是跟保险公司签合同而非银行。 第4 银行发短信卖保险 北京网友EWY6在2009年时,曾收到某银行发的一条手机短信,写着“某稳健理财产品3+2即日开始发售,产品承诺保本,目前年结算利率4.15%,月复利计算,全面超越定期存款,让您存钱更省心,仅限18至60岁客户”。EWY6从事理财工作,很清楚这是一条保险销售广告。她质疑,在短信中不提这个产品是保险,还把买保险说成是存钱,这样的模糊短信多数人都会以为就是存款。这款产品保底收益是2.5%,其他的分红收益是无法保证的。在产品未到期前,用过去一阶段收益做宣传很不负责任。对于大多数来说,保本是很吸引人的,但是在未到期前退保,会扣除最高3%的费用。相关文章:银保产品价格恐全线上涨加息利好撬动后银信时代银信品种借股市转向部分银行调高中长期产品收益浮动利率产品攀升银保“一对三”银行系保险有望借机壮大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破千亿商业可持续模式初获成功西班牙两家储蓄银行确认进行并购谈判国信证券12日个股评级一览收评:黑周五大暴跌成因分析澳洲国民银行等宣布上调浮动住房贷款利率银行业:对银行基本面和流动性影响甚微
相关内容
相关资讯
-
下一家信托是谁下一家信托是谁提出的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下一家信托是谁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下一家信托是谁以及下一家信托是谁提出的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
打击养老诈骗之“免费鸡蛋 上门服务”套路深
近年来,一些诈骗分子盯上了老年人和他们的养老钱,为了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全国政法机关正在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的专项行动。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推出与此相关的系列节目,通过典型案例,揭露与养老有关的诈骗
-
打伤人还扬言要活埋人警方摧毁涉恶犯罪团伙
2018年8月20号晚上,渭南澄城县城八路一处夜市小吃摊上,两名顾客因琐事发生口角,其中一方打电话叫来十几名闲杂人员将另一方的两人殴打致伤,其中一名受害者倒地以后这伙人还不放过,将受害人拉到车上扬言要活埋。
-
以下38家单位,你们被曝光了
为全力推进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增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意识,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积极整改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促进全市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平稳,现对如下单位存在火灾隐患情况进行曝光,请广大群众监督。
-
外资银行私人业务外资银行对私业务
大家好,关于外资银行私人业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外资银行对私业务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
-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EMBA论坛宫玉振逆境中成吉思汗的领导力特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 【EMBA论坛】宫玉振:逆境中成吉思汗的领导力特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 【EMBA论坛】宫玉振:逆境中成吉思汗的领导力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