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楼市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银行理财 阅读 31 2024-07-08 17:58:19

建立楼市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时提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确实,今年以来社会各界对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呼声很强烈。年初,楼市政策基调还是“去库存”,下半年热点城市房价暴涨、资产泡沫蔓延,不得不重启限购限贷这类短期立竿见影的“急刹车”措施。短期来看,着力于需求端的调控效果显著,但这是楼市需求和资金被限制的结果,热点楼市“勉强降温”但“内火”未消除。  调控“一刀切”,基于金融风险的考虑,乃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在楼市分化的背景下,行政色彩浓重的调控“一刀切”,挫伤了合理的购房需求,导致楼市短期内迅速回落。楼市过度繁荣,不仅对实体资金有“虹吸效应”,经济结构继续扭曲,而且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倒逼货币投放、货币乘数攀升,资产泡沫预期愈演愈烈,本币内外贬值预期抬头及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担忧。因此,无论消除行业本身的积弊,还是攻克楼市对金融风险、地方财政和经济转型的掣肘,楼市长效机制亟待“破茧”。  关于“内涵”和“外延”  关于房地产长效机制,2013年3月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建立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5年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完善市场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但是,长效机制的内涵和外延,讨论面颇广但并无聚焦,有人将调控长效机制等同于房地产长效机制,如2014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很多批而未建,积聚程度也低,如上海位于工业规划区内的工业用地占比仅30%。原因在于,城市各级政府低地价招商引资无序化、GDP政绩导向,用地主体不思转型,等待政府高价收储造成闲置等。因此,大城市不缺地,京沪穗深中心区低效用地到处是,关键是存量盘活困难。继续供应新地,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混乱,生产性和生活性交通干扰,公共配套压力等有增无减。  目前,盘活存量土地的最大障碍,就是地方政府和国企之间的博弈。站在政府角度,希望借着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主导权,将土地收回来后“招拍挂”。无论从新增发展空间,还是土地出让收入,这都是“上上签”。站在国企角度,要赶在政府“下手”前,顺应区域规划,启动自我改造以挖掘土地红利。近年来,借助创新创业东风,京沪深等大城市掌握土地的企业纷纷成立地产子公司,向创新型产业用房、创意园区转型。但考虑到存量、在建部分,一窝蜂地涌入造成商业办公过剩。  因城施策  盘活存量  盘活存量土地,若转向住宅,规划和用途管的“上位法”制横亘在面前。如果要突破的话,要么掌握土地的企业补缴巨额土地出让金,要么政府收回后重新“招拍挂”,这对很多企业来说不愿承受,造成缺地与闲置并存;若转向商业办公,尽管成本较低、手续简单,但商办领域房屋供应已过剩。看来,挖掘土地供应潜力、盘活存量土地,政策和利益掣肘是根本。由此,应适应不同城市经济转型进度,适当调整工业用地转住宅的供地政策。  目前,《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在土地用途管制、分区规划等方面“一刀切”。为此,笔者建议,根据产业结构现状、用地需求现状,构建工业用地转做住宅功能的政策体系;重新调整工业用地投入产出考核体系,根据地均产值、人口密度、工业区集中率等指标,划定工业用地强制退出的红线。触及红线的存量工业用地,一律由政府收回后重新“招拍挂”,由政府主导并启动转做住宅的规划编制和公共配套供应;研究企业自主实施工业用地转做住宅功能的开发策略,包括地价补偿、公共配套、区域规划、税收调节等一揽子政策;市一级政府要完善对区一级和街道绩效考核,减少经济、招商引资方面的考核,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和均等化等方面的考核,促进工业用地改造。上述这些,都是大城市盘活存量土地这一楼市长效机制应考虑的内容。

特别声明: 本网页上的内容仅为一般市场评论,并不可能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文并不构成对特定金融产品之直接投资邀约或推介。内容仅供参考。读者不应依赖本文资讯,其作为及不作为亦不应以此作为依据。我们对任何人士以本文为基础之作为或不作为所导致的结果并不负责。我们对所提供内容的准确性或信息的适当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并不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传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适用法律所允许情况下除外。

影像测量

影像仪器ogp

影像测量软件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国药集团越南大输液项目及疫苗项目获投资许可证 下一篇: 建筑工程估值分化加剧长期投资价值显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