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乳业概况中国乳业有限公司
长期需求增长空间依然巨大
人均乳制品销量低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乳制品的销量与发达国际存在巨大的差
距。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21 年,中国人均乳制品的单日销量仅 60 克,
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邻国,更是远低于中国营养学会所制定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乳制品推荐摄入量(每日 300 克)
从数据上来看,亚洲国家的人均乳制品销量远低于欧美。我们认为,这种差
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方巨大的饮食文化与生活习惯差异所造成的。因
此,我们不认为中国人均乳制品销量长期能够达到欧美的水平。
尽管如此,我们相信,未来中国人均乳制品销量对标亚洲先进市场的水平依
然可期。中国目前的人均乳制品销量大概是日韩的一半,相当于日本在上世
纪 60-70 年代的水平。在 1975-1990 这 15 年间,日本人均乳制品销量经历
了快速的增长并达到峰值。我们认为,中国目前的乳制品行业与上世纪 70
年代的日本一样处于增长期,并将在未来 10 年继续经历销量的快速提升。
中国人均乳制品销量在 2014 年之前经历了较快的增长。然而从 2015 年开
始,中国人均乳制品销量未有明显的增长,并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中国政府大力宣传乳制品对健康的重要性,呼吁消费
者增加对牛奶的摄入。我们相信,疫情的暴发有望提升中国消费者的饮奶意
识,促使更多中国人养成饮奶的习惯,使中国消费者的人均乳制品销量重新
回到增长轨道。
我们保守假设,到 2035 年中国人均液态奶销量能够翻倍并基本达到日韩目
前的水平,这便意味着中国液态奶销量在 2021-2035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
(CAGR)能达到接近 5%
乳制品需求地域差异巨大
中国人均乳制品需求在地域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1)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镇与农村的人均奶类产品销量差距巨大,城镇居民平均奶类产品销量大概是农村居民的两倍以上。(2) 每个省(包括直辖市)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北方省市的人均饮奶量普遍高于南方地区。其中北京的人均奶类产品销量在全国独占鳌头,领先于中国其他省和直辖市。
在中国高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消费者的乳制品
销量已经达到发达亚洲国家的水平(比如日韩)。我们认为中国高线城市的
乳制品需求已接近饱和,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
另一方面,低线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对于饮奶的重要性依然缺乏足够
的认知,更未养成长期的购买习惯。这也造成这些地区的乳制品渗透率持续
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中国乳制品未来销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低
线城市与农村地区渗透率的增加。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对国民健康程度的不断重视,国家将进一步加强乳制品
的宣传与教育,提升国民的饮奶意识,从而推动中国总体人均乳制品需求的
增加。
消费升级推动行业单价上升
和大部分其他消费品行业一样,中国乳制品市场同样在经历消费升级,尤其
是在较为成熟的区域市场(比如高线城市与经济较发达地区)。
根据数据,过去 10 年,中国液态奶的零售价持续上升。白奶与酸奶的零售
价相比 12 年前增长 60-70%,年复合增长率在 4-5%以上,高于中国整体 CPI
的增长。
产品品类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后 4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消费者对于乳制品类别的选择经历了
五个不同阶段。这造成中国乳制品行业在产品品类的结构上不断的演变和
进化。而品类结构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整体乳制品行业单价的提升。
阶段一:改革开放之初,行业发展初期,以低温巴氏奶为主
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众对乳制品的消费意识刚开始萌芽,整体的营
养健康意识薄弱,对乳制品了解较为缺乏。在此阶段,中国乳制品资源较为
匮乏,只能满足极少数消费者的需求。当时的乳制品大部分以低温巴氏奶为
主,运输难度大,也限制了乳制品行业的发展。
阶段二:1997 年以后,常温白奶以较低储藏及运输成本成为市场主流
1997 年以后,伊利将超高温瞬时灭菌(UHT)引入中国。通过 UHT 处理的
常温白奶拥有易于保存及运输的特性,迅速在全国兴起并逐步取代低温巴
氏奶成为主流。这也使伊利、蒙牛等乳企快速崛起,龙头地位初步形成。
阶段三:进入 21 世纪,乳企创新研发和市场营销令乳饮料高速增长
进入 21 世纪后,为了促进乳制品销售增加,牛奶厂商开始大规模的研发和
生产比鲜奶口味更加丰富的乳饮料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由于消费者对乳饮
料与鲜奶之间营养差别了解较少,香甜可口的乳饮料很快就受到了孩子和
父母的欢迎,成为很多孩子每天的乳制品摄入来源。这也使乳饮料销量在
2012 年之前持续高速增长,其在中国整体乳制品中的销量占比也持续上升。
阶段四:2013 年后,消费者日益重视乳制品营养与功能性,酸奶成主流
2013 年以后,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认识到乳饮料在
营养方面的局限性,中国乳饮料进入了衰退期,软饮料销量持续下滑。相对
的,酸奶由于其相对更高的营养价值以及其中所含乳酸菌对调理肠胃所具
有的特殊功能性,逐渐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而常温酸奶的问世更使酸奶
品类受到更多消费者的欢迎。
阶段五:新冠疫情后,消费者偏好进一步向健康转变,市场需求在未来
有望逐渐回归白奶
疫情暴发后,我们观察到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选择标准进一步从口味向营养
价值进行转变。2020 年,含糖量较高的乳饮料与酸奶销量均有一定下跌,
而白奶的增长势头却依然坚挺。伊利蒙牛等乳业龙头的白奶产品(包括高端
白奶与基础白奶)在疫情以后维持较为高速的增长。这也预示着,随着消费
者健康意识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乳制品选择开始逐渐向白奶回归。
从数据来看,中国市场白奶销量占比相比其他国家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随
着消费需求继续向白奶倾斜,白奶销量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而乳饮料的占
比则可能逐渐降低。
同时,由于白奶在零售端的平均销售单价要高于酸奶及乳饮料,我们相信行
业品类结构的变化将带动中国乳制品行业总体平均单价继续上行。
产品结构的升级
过去 20 年里,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在每个细分品类中都不断尝试推出更高端
的新产品,来迎合消费者消费升级的需求。
举例来说,蒙牛在 2005 年推出了旗下的高端白奶产品特仑苏,从而与旗下
的基础白奶产品形成定位上的区隔以及价格上的差异。过去 20 年里,蒙牛
不断对特仑苏进行产品升级,陆续推出了特仑苏 3.6g 纯牛奶,特仑苏有机
奶,特仑苏环球精选等。而每一次产品的升级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
竞争格局:双雄争霸,强者愈强
伊利与蒙牛作为行业前两大玩家,收入规模与市场份额相当,且远超其它玩
家。两者共同占据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中国乳制品行业双
寡头的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 Euromonitor 的数据,中国乳制品行业是中国消费品行业中集中度最高
的行业之一。即便如此,伊利与蒙牛两者的合计市场份额在过去 10 年里依
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伊利的市场份额由 2012 年的 17.5%上升到 2021 年的
25.8%,而蒙牛的市场份额由 2012 年的 16.9%上升到 2021 年的 22.8%。
同时,中国乳制品企业的数量在过去几年持续下降。这也表明中国乳制品行
业的集中度在不断提升。
蒙牛与伊利能够在过去 10 年里持续抢占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
归功于以下竞争优势:
(1) 对上游优质奶源的强大控制
(2) 更发达的全国性销售渠道
(3) 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投入
我们预计未来 5 年里,蒙牛与伊利的以上三点竞争优势将持续发酵,帮助他
们进一步拉大与其他乳制品玩家间的差距,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集中度有望
继续提升。
对上游优质奶源的强大控制
由于地理原因,中国属于奶源较为稀缺的国家,中国优质原奶企业与牧场主
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部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中国人
均原奶产量 26.2 千克,远低于新西兰的人均 4.4 吨。中国所有大型牧场(奶
牛存栏量 580 万头)的原奶产量总和,不足中国下游总需求的 50%。
因此,下游乳企正面临巨大的缺奶危机。为保证上游原奶供应的稳定,2013
年起,蒙牛对现代牧业进行战略性投资,从此揭开了下游大型乳制品企业对
上游大型牧场激烈争夺的序幕。
截止目前,伊利与蒙牛已经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瓜分了中国大部分的大型
原奶生产企业和大规模牧场。蒙牛和伊利掌控上游优质原奶资源,相当于掌
握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命脉,使其能够确保高质量原奶的供应,从而保
障高端产品的生产质量,帮助公司更好地迎合市场消费升级趋势。
同时,对奶源的掌握也保证了公司相对稳定的原奶采购价格,使毛利率相对
稳定。目前,蒙牛所控制的奶源(包括现代牧业、圣牧、富源牧业等)提供
了 40%的原奶需求,而伊利所掌控的奶源(包括中地、优然、赛科星等)基
本可以满足其 25%的生产需求。
更发达的全国性销售渠道
从成立伊始,伊利与蒙牛就选择以常温白奶作为主要推广液态奶产品。常温
产品保质期较长及保存条件较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域对乳制品企业发
展的限制,使他们的产品能够迅速渗透至全国各地不同市场,覆盖不同的区
域。经过几十年发展与积累,伊利与蒙牛已在中国各地市场建起了庞大而又
发达的市场触达,从而发展成为中国唯一两家全国性的乳制品生产销售企
业。
相较伊利、蒙牛“大而全”的战略方针,其他乳制品玩家更多为地方性乳企
(比如上海的光明、北京的三元以及四川的新希望)。这些乳企大部分以低
温巴氏奶作为主要产品,以“小而精”的产品战略深耕当地渠道,在区域市
场有着非常强的消费者粘性和品牌忠诚度。
然而低温奶具有保质期短、保存条件高、运输难度大的特点,也令这些企业
的产品辐射半径较小。若是要拓展销售半径,必将大幅提升物流与运输成本。
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地方乳企的市场大小与生产销售的规模。
蒙牛伊利更发达的渠道网络也为公司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帮助它们
新推出的产品更快地在全国市场铺开,在消费者之中产生影响力。
远高于其他玩家的市场营销投入
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品牌宣传与建设对销量的增长至关重要。蒙牛与伊利
的收入远高于中国其他乳制品企业,这也使它们有更多资金可以投入到品
牌照宣传和产品营销推广中。众多市场营销策略中,赞助体育赛事以及冠名综
艺娱乐节目,是乳制品企业最热衷的两类品牌推广活动。
体育赛事
在体育赛事方面,伊利不仅赞助了 2008 年前北京奥运会,也赞助了 2022 年
北京冬奥会。蒙牛也不甘示弱,在 2018 年与 2022 年赞助了俄罗斯和卡塔
而足球世界杯,也在进行 2019 年与国际奥委会签署了协议,成为 2021-2032 年
奥运会的赞助商之一。
奶价周期性减弱,行业竞争放缓
上游原奶价格,对下游乳制品行业利润率及竞争格局都有着重大影响。奶牛
存栏量、单位产量、饲料价格与下游原奶需求等变量共同影响上游原奶价格,
而原奶供求关系则是影响原奶价格最主要的因素。
作为农产品,历史上原奶价格具有较强的周期性。由于奶牛补栏周期较长
(把犊牛养成泌乳牛大致需两年左右)及牧场建设时间较长,原奶价格周期
可长达 3-5 年不等。
在经历了 2015-2018 年的稳定波动期后,2018 年下半年,中国原奶价格进
入上涨周期,并在之后三年里经历了大幅上涨,从最低 3.37 元/千克上涨到
目前的 4.18 元/千克,涨幅高达 24%
此轮原奶价格涨幅如此巨大,主要是由于正常上行周期叠加以下
消费趋势的演变进化,造成市场对原奶的需求大幅上升:
(1)
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令更多消费者能够分辨生鲜乳(以鲜奶作为
生产原料)与复原乳(以大包粉作为生产原料)的区别,并且更倾向
于选择前者;
(2)
消费升级趋势,使高端乳制品需求大幅上升,而大部分高端乳制品为
保证营养与口味,只能用原奶作为生产原料,而无法以大包粉替代;
(3)
近几年,消费者对乳饮料(多由大包粉作为生产原料)的需求逐渐不
断下降。而 2020 年疫情暴发后,在专家与媒体宣传下,白奶(多由
原奶作为生产原料)需求出现大幅增长。
原奶供应短缺与原奶价格高企,也降低了乳企喷粉的意愿,造成行业大包粉
(包括全脂奶粉与脱脂奶粉)产量持续下降。更多乳企选择海外进口来满足
大包粉的需求,大包粉进口量持续上升。
短期来看,新牧场投产、存栏量增加以及单头母牛产奶量提升,有望在短期
内缓解原奶供应紧张。然而长期来看,随着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认知和了解进
一步增强,以及消费者需求结构进一步朝白奶偏移,原奶的市场需求将继续
保持旺盛,而大包粉对原奶的替代作用也将越来越弱。
在优质奶源持续紧缺的情况下,随着上游牧场集中度不断提升、规模牧场占
比不断增加,原奶价格的周期性将被大幅削弱。因此,原奶价格有望在未来
三年维持稳定或小幅上涨的态势
随着奶价未来稳步上涨,乳制品行业的价格竞争有望持续改善,行业集中度
有望持续提升,而像伊利与蒙牛这样的行业巨头则有更多的空间来通过强
化自身品牌、优化产品组合,通过创新与高端化来抢占市场份额。
新消费趋势下,行业迎来新机遇
随着我国消费者健康意识加强和消费升级趋势的深入,中国乳制品行业的
消费趋势将不断迭代发展,从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包括但不仅限
于以下几点:
(1) 巴氏奶: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令巴氏低温奶受到更大青睐,同时销
售半径的扩张也有望带动巴氏奶进一步开展全国化进程;
(2) 配方奶粉:低线市场消费升级,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消费者对配方
奶消费体验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行业加快整合,集中度持续提升;
(3) 奶酪:奶酪棒等再制奶酪的兴起有助于消费者培养奶酪消费习惯,而
消费者对西式餐饮接受度逐步提升也有望带动奶酪需求进一步提升。
然而,机遇通常伴随着挑战。下游乳制品玩家必须拥有足够的实力、能力和
财力,才有可能抓住这些机会并在这些赛道中抢占市场份额。
我们认为,伊利和蒙牛作为行业龙头,凭借强大的基本面和资本运作能力,
最有可能在未来将这些新的机遇转化为自身收入的增长动力。伊利对澳优
的收购以及蒙牛对妙可蓝多的增持都有效地支持了这一观点。
对巴氏低温奶的青睐度不断提升
1997 年前,我国液态奶消费以巴氏奶为主,由地区性乳企向周边地区配送。
中国乳企引入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UHT)和利乐包后,常温奶保质期变长,
带动了乳制品行业高速发展,也压缩了巴氏奶市场份额,2013 年末,巴氏
奶在中国液态奶中的市场份额仅占 13%。
与中国市面常见的常温奶相比,巴氏奶是在 72-90 摄氏度下,将奶加温 15-
20 秒进行灭菌,达至不会影响健康的程度。但由于巴氏奶中仍有微生物留
存,在生产至销售全程仍需冷藏,且保质期较短,约为 2-15 天,远低于常
温奶 6 个月左右的保质期。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进一步提升,叠加乳企对巴氏奶健康属性的宣传,我国
巴氏奶销量逐年递增,由 2008 年的 91 万吨增长近一倍,至 2021 年的 168
万吨,在白奶中的销量占比升至 18%。但我国巴氏奶市场集中度较低,仍由各地地区性乳企占领。
紧跟消费者健康诉求
随着消费者日益追求健康和高品质生活,各家乳制品企业也推出各自的巴
氏奶产品,通过在瓶身明显标识“鲜牛奶”、“巴氏奶”和消费者教育,向消
费者传递巴氏奶更加健康和高端的理念。
乳企倡导巴氏奶更为健康新鲜不无道理。虽然常温奶和巴氏奶的蛋白质、脂
肪和钙质含量基本一致,但是巴氏奶采用低温杀菌,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鲜牛
奶中维生素和叶酸等营养成分,也确保了热敏性乳铁蛋白等有益于人体免
疫力蛋白质的活性。另外,巴氏奶在口感上更接近鲜牛奶口味,避免了用 UHT
技术令乳糖焦化,产生蒸煮后牛奶的味道。
电商和社区团购的高速发展,也为巴氏奶进一步全国化增添新渠道。在淘宝、
京东等大型电商品牌上,蒙牛、伊利、光明等都为各自巴氏奶品牌设立了官
方旗舰店,并为部分城市和地区提供冷链配送。
线上订奶平台也在部分乳企中开展,蒙牛在 2019 年与阿里巴巴推出“天鲜
配”,打造线上平台订购,楼下智能冰柜取奶的新模式;新乳业也与每日优
鲜共同推出鲜牛乳“当日达”服务,帮助乳制品企业打入被地区性乳企掌握
的入户奶市场。
配方奶粉:需求高端化与渠道多元化促进行业整合
中国出生率持续下降,造成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销量增速逐年放缓。
2021 年,中国出生率已下跌至 0.8%以下,而同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
额也基本已没有增长。
由于出生率下降,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整体面临着巨大挑战。尽管如此,我
们也看到,奶粉行业需求高端化、渠道多元化的趋势,以及消费者对国产品
牌偏好增加,都为国产奶粉玩家带来新的机遇,从而推动中国婴幼儿奶粉行
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市场需求高端化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和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奶粉行业内部高端化趋势也愈
发明显。尽管行业整体销售增速大幅放缓,但高端配方奶粉(价格大于人民
币 290/千克)依然维持较高增速,高端产品市场占比不断提升。而在高端奶
粉里,超高端(价格大于人民币 470 元/千克)的增速比普通高端奶粉更高。
为迎合行业消费升级趋势,主要国内奶粉企业都将业务重心转向超高端奶
粉产品(比如有机奶粉与羊奶粉)。飞鹤与澳优,是国内品牌里较早布局超
高端品类的两家奶粉企业。
飞鹤与澳优超高端产品的占比在 2021 年都各自达到了总收入的 70%以上。
尽管他们未来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但是他们在超高端奶
粉市场的先入优势有望帮助它们持续抢占市场份额。
销售渠道多元化
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渠道拓展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
电商和
母婴店
,已成为婴幼儿配方奶粉最主要的两大销售渠道,而传统商超占比正
在逐步减小。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新兴社交电商(包括微信小程序、抖音直播、小红书
等)正逐渐取代传统电商,成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重要的线上销售渠道。
同时,线下渠道(尤其是母婴店)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大力借助私
域平台吸引客流。随着中国配方奶粉竞争逐渐白热化,多元化渠道触达更多
消费者,将成为中国奶粉品牌的制胜关键。
展望 2022 年全年,借助渠道优势(母婴店与线上渠道),我们相信,那些较
早布局超高端奶粉领域的中国奶粉公司,将继续抢夺国际奶粉企业市场份
额。长期来看,三胎放开相对将更加利好低线城市收入占比较高的奶粉品牌。
奶酪或成未来新增长动力
中国传统饮食中,奶类含量很少,但随着人们对西方餐饮习惯接受程度不断
提升,以及健康饮食意识增强,奶酪的健康属性和功能性也得到更多消费者
的认可,有力地带动了中国奶酪市场。
近 10 年来,我国奶酪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由 2012 年的 5.8 万吨增长约 4 倍
至 2021 年的 23.7 万吨。即使增速较高,我国的奶酪市场规模仍位列世界各
国末端,2021 年人均奶酪消费量仅为 0.2 千克,远低于饮食习惯较为接近
的日本和韩国。但随着消费者对奶酪接受度提高,我们相信,未来奶酪的市
场前景广阔。
目前,中国市面上的奶酪商品以进口品牌为主,在前十大奶酪品牌中,仅有
妙可蓝多、蒙牛和光明 3 个中国品牌。同时,品牌的集中度较高,妙可蓝多
和百吉福两大品牌市场占有率超 50%。
在白奶及酸奶销量增长放缓的当下,各乳企纷纷着眼于市场规模较小的奶
酪市场,期望奶酪的高单价和高增速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中国乳业两巨头蒙牛和伊利均在 2018 年成立奶酪事业部,对各自的不断产
品创新,并通过投资并购拓展各自的奶酪版图。蒙牛在 2021 年成为妙可蓝
多第一大股东,并与欧洲乳企合资推出奶酪品牌“爱氏晨曦”。伊利在 2019
年收购新西兰乳企 Westland,也推出环球甄选系列进口奶酪产品。
以再制奶酪培养奶酪类零食习惯
与西方奶酪消费习惯不同,中国奶酪零售端市场高速发展,很大一部分是由
以奶酪棒为首的再制奶酪带动。再制奶酪在中国市场盛行,主要是由于:1)
保质期加长;2)改良包装,更方便食用;3)添加风味料,更符合中国人口
味,以及以减少热量等方式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饮食诉求。
再制奶酪兴起,促使了妙可蓝多异军突起,并在 2021 年超越百吉福,成为
中国市占率最高的奶酪品牌。伊利等乳企也紧跟消费趋势,推出各类奶酪棒
产品,兼顾儿童奶酪需求的同时,也推出成人奶酪零食,通过零食产品培养
奶酪消费习惯。
随着赛道内玩家增加,价格战也在所难免。自 2020 年起,各品牌的价格战
愈演愈烈。据我们调研,业内整体折扣力度在 5-8 折不等。但是,我们认为
这种价格战难以持久,主要是由于奶酪属于高端产品,过度降低产品价格,
会令消费者质疑产品品质,拉低品牌形象。
西式餐饮习惯带动奶酪需求提升
作为西餐和西式面点主要食材之一,奶酪餐饮端销量占奶酪总销量 65%左
右。随着消费者对西式餐饮接受度提升,连锁西式快餐也在中国迅猛发展,
带动餐饮端奶酪销量保持高速增长,2016 至 2021 年复合增长率超 13%。
西式面点烘焙食品日渐也成为更多人们早餐、下午茶和庆祝的主要选择之
一。据 Euromonitor 数据,中国烘焙市场规模也在 2021 达 2,462 亿元,2016-
2021 年复合增长率 8%。此外,以喜茶为首的奶盖现饮茶的流行,也带动了
奶酪消费量进一步提升。
为满足餐饮端奶酪需求和撼动外国乳企在餐饮端的地位,各家乳企也发动
各自渠道和创新能力,提供餐饮奶酪解决方案。蒙牛和伊利均陆续开启与餐
饮企业合作模式,三元在 2020 年设立了特渠事业部,为餐饮渠道提供一站
式以奶酪为主的奶制品采购方案。
中国消费者对西式餐饮的接受度上升,和对奶酪制品口味的习惯,
有望在推动西式餐饮和西式糕点市场规模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奶酪在
餐饮端消费量的增加。嘿嘿就写到这儿,麻烦点点小手给个关注。
相关内容
相关资讯
-
【推荐】NBA14位亿元先生排排站谁是牛股谁是熊股nba多少员工股
今夏,新转播协议带来的工资帽暴涨让14名球员获得了超过或接近亿元的大合同,签完支票本的老板们等于买了一支支价值过亿的股票,肯定存在涨、平、跌的情况,今天我们就给这14人列列队,看看哪几支股票在今夏这个疯狂市场
-
【推荐】MSCI主题基金纷纷布局msci基金
MSCI指数(MSCI China Index)是由摩根斯坦利国际资本公司(MSCI)编制的跟踪中国概念股票表现的指数。MSCI指数系列由一系列国家指数、综合指数、境内以及非境内指数组成,主要针对中国市场上的
-
【推荐】M2超过200万亿背后的启发2015年m2为多少
今天A股反弹,隔夜美股冲高回落,今天创业板也是同样走势,不过收盘比美股好一些,收涨0.73%。今天软件服务,环保,消费股表现最佳。不过,外资继续流出,今天净卖出39亿元,连续5个
-
【推荐】M2已经高达282万亿如此庞大的货币会产生泡沫吗本月M2货币量是多少
M2货币的庞大增长中国的M2货币是流通在市场上的钱的总量,目前达到了282万亿的规模。与1990年的1.5万亿相比,这期间增长了整整188倍,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从2013年5月首次达到100万亿,到2020年3月首次达到200万亿,再...
-
【推荐】4月上新财联社App两大功能升级上线啦股票资讯用哪个软件好
上新了!4月,财联社客户端又升级了!每一次改版升级,我们只有一个目标:让财联社APP更好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通过问卷调研、客服反馈等多个渠道广泛
-
股票螃蟹眼走势股票螃蟹走势图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股票螃蟹眼走势,股票螃蟹走势图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螃蟹的眼是复眼吗为什么
-
农业银行h股回a股农业银行h股股价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农业银行h股回a股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农业银行h股股价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
内蒙古华宸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内蒙古华宸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招聘
今天给各位分享内蒙古华宸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内蒙古华宸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招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